時評:北京文化周,要的就是這個“味兒”

時間:2012-02-23 10:20   來源:台灣網

  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北京市長郭金龍在臺灣的“文化拜年之旅”已于21日結束,但其帶給臺灣的“北京文化周”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仍將持續到29日。過去的幾天裏,無論是高層文化參訪、大型文藝演出,還是當代藝術展示和傳統文化展演;無論是在臺北的早市、少數民族鄉村,還是在誠品書店、臺北故宮……“北京文化周”始終伴隨著濃郁的“京腔、京韻”,而比這“京味兒”更濃的,則是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及其帶來的兩岸同胞“一家人”的親情之味

  京味兒

  所謂京味文化,即宮廷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的集合體,一街一巷一堂一瓦都蘊藏著深厚的人文積澱和精彩故事。郭金龍此次率團赴臺展開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集中展示了北京厚重多元、相容並包的文化面貌;風箏、臉譜、面人、皮影、宮燈、兔兒爺、篆刻、茶藝、曲藝、雜技、歌舞……無論走到哪兒皆能掀起一股“京味文化潮”。

  由北京電視臺和臺灣TVBS電視臺共同打造的北京文化周開幕式文藝晚會中,舞臺上的臺灣女孩來到古老的北京,融入歷史和民俗的畫卷中。798印象藝術展中,多件油畫、攝影、雕塑作品展現了北京文化創意産業蓬勃發展的面貌。“燕京絕技”非遺展從不同層面集中展現了老北京傳統文化中的皇家氣韻和市井民生。“京味文化之旅”則通過相聲、雜技等藝術形式,原汁原味的説唱變練道出幽默雋永的北京風情。

  靠著十足的“京味兒”,北京文化周讓臺灣民眾近距離領略了老北京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臺北市曲藝團團長郭志傑説,北京文化周讓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的厚重多元,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之味

  京味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臺灣也傳承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郭金龍此次的臺灣行定為“文化拜年之旅”,而“拜年”本身就是一個深具中華文化味道的行為,北京文化周,也無時不刻不滲透出中華文化的味道。

  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分享的記憶和感情。由於歷史原因,中華文化在兩岸各自抽枝綻放,加強文化對話與交流便成了兩岸民眾的共同願望與強烈期盼,此次北京文化周的在臺灣舉辦,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形勢。

  在舞臺上扮演李白21年的濮存昕此次再次赴臺演出話劇《李白》,他説:選擇這齣戲在臺灣上演,是因為李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能引發兩岸對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共通感。濮存昕並表示“不擔心觀眾的反映是否熱烈,因為兩岸交流不存在問題”。濮存昕口中的自信,原因也正在兩岸擁有共同的中華文化。

  “一家人”的味道

  “你的家鄉在北京城,我的家鄉在阿里山,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永遠都是一家人……”在臺中市,郭金龍與臺中市長胡志強、臺灣“立委”高金素梅及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一同唱起這首歌,熱烈深情,令人動容。

  是的,從北京文化周在臺灣拉開序幕的那天,濃濃的“一家人”的味道就縈繞在臺灣的上空,就像郭金龍所説:從踏上臺灣土地第一天起,看到熟悉文字、語言,見到也是似曾相識、曾經見過的景象,“一家人的感覺油然而生”。

  連戰説,兩岸經貿合作是共同追求利益,但文化交流是追求心靈互通;吳伯雄説:希望北京市參訪團帶來的文化盛宴,能在兩岸經濟合作實現“手拉手”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文化交流的“心連心”。兩位國民黨榮譽主席的話,都與郭金龍口中的“一家人的感覺”異曲同工。

  因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蘊滲透出的“一家人”之味,才有了“2012年兩岸城市互訪系列”的第一站——北京文化周。臺灣《旺報》以“文化ECFA春燕”形容郭金龍,指其此次臺灣行將為兩岸關係展開另一篇新頁。當前,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已逐漸從平面單一邁向多元雙向,就在一股股此起彼伏的“北京熱”、“臺灣熱”中,在京味、中華味、親情味中,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在快速轉變中,逐漸成為了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重要推手。期待今後更多像北京文化周這樣的活動在兩岸登場,讓更多的臺灣民眾了解、感受多樣的大陸文化,也讓大陸民眾見識臺灣地方文化的特有魅力,如此,兩岸的距離定會越來越近、親情定會越來越濃。(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