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組合融資平臺 北京市欲打造六大中心

時間:2012-02-09 13:47   來源:北京文化創意網
  日前,從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獲悉,北京市十二五金融規劃近日已獲得北京市政府批復。在《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下簡稱《規劃》)中,將北京戰略定位為六大中心——國家金融創新中心、國家支付清算中心、國家債券市場管理中心、全國股權投資中心、全國財富管理中心和全國金融人才中心。

  根據《規劃》,到“十二五”末,北京市金融業增加值將佔到地區GDP的14%左右,達到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平均水準,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50家以上,小額貸款公司80余家,把北京建設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打造六大金融中心

  跳脫與上海的“全國金融中心”之爭,在北京市的藍圖中,著力強調的是更加精準的定位:國家金融創新中心和國家金融管理中心。

  以金融創新中心為例,在“十一五”期間,北京市率先成立了科技信貸專營機構、文化創意産業金融服務中心、綠色金融服務中心,首批發行了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集合債券,並進行保險資金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住房公積金貸款投資保障房建設等試點。

  “十二五”時期,北京的主要思路是,發揮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和總部金融的決策、資訊優勢,搭建國家與地方金融創新的聯動工作平臺,加快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推動開展各類金融制度創新、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成為國家金融綜合配套改革示範區。

  此外,北京還提出要打造國家債券市場管理中心。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學金融系主任宋敏認為:“北京發展債券市場更加有優勢,可以從大企業開始。” (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一直是大型企業總部和高新技術企業的集聚地,這些企業很可能成為債券發行的主體,而中國銀行(2.90,-0.03,-1.02%)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等平臺、金融機構總部也均在北京,更重要的是主要決策層在北京。

  根據《規劃》,北京將積極支援企業參與債券市場,擴大債券市場發行主體,拓展債務融資渠道;推動債務融資工具創新,試點發行私募債券、市政債券、集合債券和資産證券化産品;支援完善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促進仲介服務機構在京集聚發展,提升全國輻射力和影響力。

  前三季度,北京非金融企業債券類融資額達到7600.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47.8億元。直接融資在全市融資額的比重較去年同期提高11.2%,達到79.1%。

  做大交易平臺

  在北京市的多份文件中,均提出要加快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其中,尤為強調金融要素市場體系的建設。即編制金融要素市場發展規劃,推進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要素市場實現高端化整合發展,逐步成為重要商品的價格形成中心。到“十二五”末,北京力爭形成若干個萬億元級別和千億元級別的交易所。

  具體的策略包括,支援中國北京文化産權交易所發展成為全國文化産權交易核心市場,中國林業産權交易所發展成為全國性林權流轉中心及林權流轉數據權威發佈平臺,北京産權交易所集團化發展,全力做強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形成全國金融資産交易中心,並推動碳交易、金融資訊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場加快發展,支援其做大做強。

  《規劃》還提出,要增強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的全國中心地位,推動信貸資産交易、信託資産交易、股權投資二級市場等業務板塊建設,探索建立組合融資平臺。

  今年1-9月,北京全市各類要素市場交易額約1.3萬元,北京産權交易所完成交易額3430億元,同比增長184.3%。北京産權交易所聯合全國30多家省級産權交易機構成立了金馬甲網路交易平臺,成交額達70.6億元。

  在對“十一五”規劃的總結中,北京市政府認為金融要素市場資源配置能力不夠強是北京市金融發展突出的問題之一。

  在《中國金融中心發展報告(2010-2011)》一書中,北京以0.057分名列30個城市榜首,上海以0.054分得微弱差距緊隨其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力認為,北京在金融發展度、基礎設施支援力上領先於上海,而上海在金融持續力方面獨佔鰲頭。

  宋敏認為,北京要發展規範性交易市場很難,但場外交易市場和場所沒有關係,北京的總部優勢會帶來很多空間。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