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時間:2009-03-31 10:07   來源:西部網

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蒞臨關中民俗博物院

   民俗,千年曆史的堆積陳列品,億萬人民的生活創造和智慧結晶。民俗是千百年庶民生活藝術的寫照,是普通大眾生命與生活文化的里程碑;是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複合體,是平民文化的集大成者,洋溢著民族的親和力;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涵納著民族血脈親情和靈魂。挖掘、研究、保護和繼承民俗,是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舉措和基本要義。

  陜西歷史悠久,資源豐富。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造就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脈源。其中的民俗傳承文化,猶如一口老井,充滿神奇和魅力,是中國文化寶庫的一宗珍貴財富,是陜西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雄厚基礎和瑰麗寶庫。

  在西安市長安區南五台山腳下,就坐落著一個展示著陜西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和民俗藝術的博物院——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博物院佔地494畝,南銜五台山,東接翠華山,西與秦嶺野生動物園為鄰,北有環山公路穿行而過,距西安市中心不足30公里。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創辦單位是西安灝文堂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辦人,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我省著名民營企業家王勇超,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即對民間民俗藝術品進行調查蒐集。為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珍貴的遺産,向世人展示關中地區的人文風貌,經過反覆研討、論證,創建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以保存和展示陜西這塊皇天厚土的民俗文化,以展現歷史、傳播文化、傳承文明。1997年起,開始博物院的建設準備工作,一方面,對現有的藏品進行分類、登記。另一方面,組織人力,走村串巷,對各種民俗物品廣為普查,登記造冊。同時,多方努力,進行博物院的選址等前期工作。2002年7月,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在多方努力下開工建設。目前,博物院搶救、保護和徵集得歷代石雕、磚雕、木雕、字畫以及人民生産生活的各種物品共33600余件(套),初步形成了民間藝術、關中民居、民俗風情、名人字畫等四大系列共9個類別的藏品類別;徵集到明清瀕臨消失的40院近千間古民居;搶救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各種地方戲曲、民間故事、工藝作坊、禮俗、鄉規等。從不同側面集中反映了關中地區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審美、勞動、居住、風俗等民俗、民藝、民風、民情的歷史風貌。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建設規模494畝,總投資5.7億元,是集收藏、研究、整理、展覽于一身,融旅遊、體驗、購物、食宿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産業基地。它以明清園林為主體,分為四個功能區。其中,民俗文物展覽區以數以萬計的大型唐宋以來的石雕藝術品、民間工藝品、民俗遺物、名人字畫、明清民居為主要展品,充分展示關中民俗、藝術品的傳統魅力。古鎮瀏覽區按照明清縣城的規制規劃設計,由40院遷建來的古民居再現明清時期關中人民的生活環境,以及縣衙、店舖、茶樓、餐館、戲樓、畫坊和各種工藝作坊,通過各種民俗表演參與活動凸現關中民俗的特徵。文化名人活動區裏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演示、簽售和文化沙龍等活動,為人們走近名人提供平臺。關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則是民俗文化研究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地。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建立,從多方面填補了我省及至全國文化發展的空白。它是立足我省民俗文化資源,打造和開發優勢文化産業品牌的重要項目,是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不斷壯大文化産業的旗艦型項目和基地。目前,全國建立的各類民俗類博物館(院)多為政府創辦,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由民間力量興辦的民辦民俗類博物院之一;作為民辦的文化文物類博物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是我省惟一的一家,開創了我省民辦博物院的先河。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藏品規模、類型也有別於一般的博物館(院)。其藏品既非歷代皇家器物,也非出土文物,而是關中地區人民日常生産生活中習見常用的各種生産生活物品、器具,各類文娛活動的器物用具。如各種木雕、漆器,馬車、風車、水車,配套完整的晚清時期傢具、窗欞、門扇,皮影、臉譜、服飾、鞋帽、繡品、織品等,林林總總,一應俱全。這些藏品從民間民俗藝術的角度反映了關中地區民間生産生活的真實情況和歷史風貌。除日常生活用品,還有數不清的各種石雕作品。石人、石獅、石虎、石龜,件件精工細鑿,嘆為觀止;石門頭、石門礅、石盆、石旗桿,樣樣精美絕侖,盡顯當年富貴。特別是二百多件飲馬槽,均是整塊石頭挖鑿而成,外側面各種古樸拙雅的石刻浮雕,展現的已不單純是生活的需要,而是人們創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精神圖騰,展示著人類的進步與文明。數千個栓馬樁多是用渭北青石製成,或人、或獸,或武士、或神怪,胡人、漢人裝束不一,神態各異,神形兼備,栩栩如生,是關中民間文化力與美的化身,是我國北方千百年來各民族文化撞擊融合的歷史見證。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各種建築也是徵集來的各種藏品。特別是四十多進院落,均是收集來的關中古民居。這些民居,大多是明清時期修建,原散落于渭北各地。有的保存還算完整,有的已殘缺不全。為了更好地體現關中人民民居的華美風采,博物院在規劃中就提出以明清古民居為平臺進行建設,將這些古民居按照明清縣城的規制規劃一一建到博物院中,並將各種藏品分門別類放置其中,各種活動也在之中進行。這些精緻無比、保存完好的關中古民居,以它們永遠的真實,使遊客身臨其境,親歷其中,感受關中人民的日常生活,體驗五千年的關中文明,改變了國內多數博物館中觀眾對展品只進行靜態觀賞而不能親身體驗的狀況。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還收集了陜西地方戲劇曲藝二十余種和關中名點名吃二十余種。這樣,博物院建成開放後,不僅用實物藏品營造歷史氛圍,用明清民居增強真實效果,還將用大量的民間風情、民間藝術活動來渲染生活氣象。不僅陳列數以萬計的民俗民間藝術的歷史遺物,還要復活民間民俗藝術,如陜西地方戲曲、歷代婚禮習俗、各種賓宴,古代推拿沐浴、陶泥製作、編織刺繡、剪紙工藝、織布印染、唐代馬球、傳統燈會、廟會社火、地方小吃等。通過動態的生産生活行為,打破文博系統沉悶的傳統展示格局,直接演繹歷史,演繹生活,使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成為品位高、參與性強的民風民情民俗大觀園。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作為我省文化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自建設以來,雖遇到了重重困難,但在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在自身努力下,夢想正在變為現實,博物院一期工程不久就將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在博物院的建設過程中,各級領導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大力支援。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在陜西考察工作時,專門來到博物院,對博物院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鼓勵博物院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開拓進取,不斷努力,把民俗展示這一文化産業做好做大。省委書記趙樂際親臨博物館考察指導,勉勵博物院為建設西部文化強省做出更大的貢獻。省長袁純清多次就博物院建設和發展進行調研考察,對博物院的定位、建設和進一步做大做強作出重要指示。袁省長明確指出,要按照城鄉一體化、城鎮一體化的思路,堅持還原歷史,還原生活,構建和推進博物院建設。要充分發揮民間和社會的力量,把這一文化項目列入各級政府文化工程重點項目,想方設法地解決項目進展中存在的問題,從體制、機制、政策上進一步加大對博物院的支援力度,把博物館打造成民間文化保護示範工程,促進我省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目前,西安市政府已經確定將博物院的建設納入2008年的重點建設項目予以支援幫助。長安區政府決定,以關中民俗博物院為依託,規劃和建設五台民俗古鎮,打造民俗文化展示、農家樂旅遊于一體的特色優勢品牌,進一步振興和發展文化旅遊産業。(楊三省、劉江波、張波、石冰)2008年8月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