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遊關中民俗博物院想到係馬樁的文化根系

時間:2009-03-31 10:04   來源:文匯報

  編者注:本文2008年11月發表于文匯報。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參觀尚不著名的關中民俗博物院之後所作。原文標題:係馬樁的文化根系。

 

國家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蒞臨關中民俗博物院

  今夏有機會在西安觀光了四天,對中國這個首屈一指的旅遊城市的開發格局和新進展有了較多的了解和感受。這個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共計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名勝古跡之多是無與倫比的,秦皇陵陪葬坑兵馬俑方陣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不説以西安為“原點”向華山、寶雞、漢中、延安四個方向延展的旅遊景點和線路,就是“大西安”(含咸陽)其旅遊資源也異常豐富。不用説與二十年前我初履西安不同,就是與四年前我二到西安時比,其旅遊業的開發規模也當刮目相看了。單以“曲江新區”(行政編制上就是一個市轄區,與市經濟開發區、高新科技區和浐灞生態區同級別)而言,這個“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全國僅兩家),這幾年投資數十億,興建了曲江池、唐城墻、唐慈恩寺等六大遺址公園,其中包括接待海峽那邊聯袂來大陸做文化尋根之旅的連戰、宋楚瑜的“大唐芙蓉園”遺址公園;還投資十億興建了西安大劇院、音樂廳等近十萬平方米的大型文化場館,而類似于清代圓明園的唐代“大明宮”也正在熱火朝天的籌建之中……

  也許是出於一個雜文和時評作者習慣於挑刺的劣根性,我對觀光過程中感覺到的和看到的有些東西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我雖然明白,除了改革開放之初的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是“文革”後順應民意上下結合推進的,迄今為止各地的改革開放有不少是由當地政府主導的,而所謂“經營城市”的主體就是政府;我也注意到了,政府開發的項目不僅為市財政創收,也為市民創造就業機會,而且用心讓市民分享建設成果,許多景區不收門票;我也認為,像漢景帝的陽陵外藏坑陪葬品展示廳,採用世界一流的先進技術保護文物,應該由政府來做以期對歷史文化遺産負責。但是,我仍然要問,那些開發建設項目都是政府投資嗎?那些文化産業公司都是國家辦的嗎?其職員是國家公務員、事業編制還是國企性質?投資怎麼收回?怎樣保證其可持續性?服務效率如何提高?有無權力尋租及如何防止腐敗?

  我也深知儒文化有“厚古薄今”的傳統思維模式,所謂“夢回大唐”、“再現盛世輝煌”不過是旅遊業的廣告詞;也明白旅遊休閒對大眾來説就是找樂,因此以華清池所在的驪山、九龍湖為實景的愛情史詩歌舞劇《長恨歌》的演出,採用聲光化電新科技,極聲色之娛遠出當年唐明皇楊貴妃的想像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仍然擔心在這種氛圍中,本來就帝王意識濃厚的國人,會“忘記”了所謂雄主明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貪婪,模糊了“山河表裏潼關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殘酷歷史真相,而做起阿Q式的美夢——一旦“革命”成功權在手,便要什麼有什麼!當然,可以要求導遊宣講秦始皇的殘暴、漢武帝用全國1/3財政收入修茂陵的“家天下”邏輯、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甚于唐明皇失寵妃的災難……可這是歷史老師而不是導遊的任務,其基調有悖于遊人找樂的目標。

  正好參觀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解答了我的上述疑慮,使我的觀感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這個博物院建在長安區終南山下,佔地約五百畝,一期工程已建成的部分,主要的,一是明清民居宅院群,包括家祠、戲樓等,其中有座光緒朝名臣閻敬銘的故居,都是整體搬遷、修復如舊。我第一次在這裡的庭院中認識了北方的木瓜。二是石雕區,包括石人石獸、上(下)馬石、飲馬槽、防火蓄水池等,尤其值得一看的是八千多柱拴馬樁(我們南方人稱為係馬樁,現在杭州和南昌等地還有以“係馬樁”為關鍵詞標地名的)。我看了這麼多千姿百態的係馬樁真是很興奮。我知道古人代步的駿馬好比今人的“賓士”、“寶馬”轎車,因此重義氣的子路表達自己的美好心願是“肥馬輕裘與朋友共”,但我沒有想到係馬樁有這麼講究的。精雕細刻放在宅院前後,實用是拴馬,虛用是辟邪祈福,一般是樁身上立著人騎獅,或大猴背小猴(意為輩輩封侯)。這裡的係馬樁雕像太豐富了,不僅創作藝術上豐富多樣,作為民族風情(胡人甚多)、民俗和宗教等文化歷史的“活化石”也很有考證研究價值。有參觀者稱之為“地上兵馬俑”,確實也令人震撼。介紹這些係馬樁不是本文的主旨,恰好上海書畫社今年七月剛剛出版了一厚本《石上逍遙:拴馬樁的雕刻藝術》(作序的何滿子先生稱為“係馬樁”),不妨一閱。

  我想説的是兩點:第一,這個博物院是民辦的。據介紹,創辦者王勇超,歷經二十多年,已投資數億元,雇請三千多人次,行程十萬多公里,走村串鄉徵集整理,頗費心血和錢糧。他為國藏真寶所顯現的遠見和氣魄太值得推崇了。既然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連尖端武器的研製乃至奧運會的承辦都可以交給民間資本,有的國家甚至連監獄也承包給私營,我們的文化産業特別是文博收藏展覽類、旅遊休閒類為什麼不可以多讓民間來辦呢?第二點,就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能總講稱王稱霸者多麼了不起,而要更多地關注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藝術。現代歷史觀早就不只“為帝王將相做家譜”了,民間的生活狀態更有研究價值。

  本文所謂“係馬樁的文化根系”,是想強調民辦、民間兩點對於文化産業、文化承傳的重要性,但也無意將它與政府投資相對立。據悉王勇超這個民辦博物院項目就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王本人也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府與民間同心合力,開發文化産業才有大希望。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