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長安活動:難忘最是兵馬俑 掌聲響起報告廳

時間:2009-07-15 09:00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14日西安消息  “情係長安——兩岸文化聯誼行”13日赴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150多位兩岸文化界人士近距離領略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雄姿,來自臺灣的文化界知名人士齊聲讚嘆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

  秦始皇兵馬俑引來臺灣嘉賓由衷讚嘆

 

 

臺灣嘉賓在秦兵馬俑前合影 (台灣網 蕪同 攝)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西安市臨潼,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是一個浩大的軍事博物館,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余件。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參加“情係長安”活動兩岸文化界人士一進入展覽大廳,就被一號坑中排列整齊的兵馬俑陣列的雄姿所震憾,紛紛拿起照相機進行拍照,並以兵馬俑為背景進行合影留念。一位臺灣文化界人士説,在西元前,中國古代的文明就創造出了兵馬俑這樣的奇跡,足見中華民族的偉大。

  神態各異、氣勢恢宏的兵馬俑讓眾多熱愛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臺灣文化界人士流連忘返。臺灣著名書法家陳坤一先生,望著眼前兵馬俑陣列,思緒萬千,仿佛自己來到了西元前200多年前,眼前浮現出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時金戈鐵馬、所向披靡,旌旗獵獵、硝煙滾滾的雄壯場面,不禁輕聲吟咏起自己剛剛寫的一首感懷詩:戡平六國氣沖天,萬乘雄兵擁霸權……

  許信良兵馬俑旁縱論中華歷史文明

 

 

臺灣知名人士許信良秦兵馬俑邊縱俯中華文明 (台灣網 蕪同 攝)

  在秦兵馬俑坑邊,一個場景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只見一位島內民眾非常熟悉的面孔,正在與幾位年輕的記者説著什麼。這位長者就是臺灣財團法人新興民族基金會董事長、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先生。

  許信良多次來過西安,也曾不只一次參觀過秦兵馬俑,不論島內風雲變幻,許信良不改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今天在秦兵馬俑坑邊,許信良先生縱論中華文化,讓大陸年輕的記者聽得入迷。

  許信良説,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華廈文明是不同區域文明交流、融合的結果。在評論了秦始皇的歷史功過後,許信良特別稱許中國歷朝歷代後朝修前朝歷史的做法,並認為這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許信良話題一轉,對記者説,你是否知道臺灣是保存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地方?接著他補充説,現在在臺灣家家戶戶多保存著祖宗牌位,記述著自己祖先,不忘本;而臺灣人説的閩南話更是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字詞,堪稱中國語言的活化石,比如,中國古代出土的“鼎”本是用來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許信良笑著説:今天臺灣人説的閩南語中,仍把做飯的鍋稱做“鼎”。

  報告會上臺灣文化界人士的三次掌聲

 

 

“陜西文物與華夏文明”報告會現場 (台灣網 蕪同 攝)

  在參觀完兵馬俑後,以臺灣嘉賓為主的兩岸文化界人士,前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出席了“陜西文物與華夏文明”報告會。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作了專題報告,綜合介紹了陜西近年來文物保護和開發的情況,並一一回答了臺灣文化界人士的問題。

  一位臺灣文化界人士在提問後,接著向劉雲輝副局長表示,希望陜西在將來赴臺舉辦文物展時,多拿出一些好的文物讓臺灣民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輝煌,報告大廳裏第一次響起了呼應的掌聲。

  一位臺灣博物館界的學者向劉雲輝提出,兵馬俑等文物發掘現場是否可以向臺灣學者開放考察,劉雲輝當場表示:之前有臺灣大學生通過申請來兵馬俑考古現場實習,以後也非常歡迎臺灣地區有資質的考古專家來陜西共同參與考古發掘工作。報告大廳裏響起了第二次熱烈的掌聲。

  報告會的最後階段,一位臺灣學者問道:秦兵馬俑博物館裏的文物,哪件是最珍貴的,哪件兵馬俑是不能出境展覽的?

  劉雲輝副局長回答表示:兩具銅車馬是不能出館展出的,因為他們的體積也不可能出館。至於幾千件兵馬俑中哪一件兵馬俑是最珍貴的,只有一件“綠臉俑”最珍貴,因為所有兵馬俑中只有它保留了當年燒制時的色彩。這件俑去臺灣展出過。前些天秦兵馬俑要去英國展出,英國人一定要“綠臉俑”赴英國參展,我和英國人談判時對他們講這不可能。於是英國人以“綠臉俑”曾去臺灣展出為由堅持要求赴英國展出。

  這時劉雲輝副局長頓了頓説,我明確告訴他們:“這不一樣,臺灣是臺灣,英國是英國”!

  報告廳裏立刻再次呼起了長時間的掌聲。(記者 蕪同)

 

  “情係長安——兩岸文化聯誼行”全體嘉賓在秦兵馬俑博物館前的“全家福”  (台灣網 蕪同 攝)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