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

時間:2009-07-10 16:03   來源:新華網陜西頻道

  簡介

  武則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權術。

  637 年(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武氏以美貌應召人宮,始為才女,賜號武媚,時年14歲。649年,太宗死,入感業寺別發為尼。時王皇后正與蕭淑妃爭寵,決計利用武媚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遂令武氏暗中蓄髮,獻給高宗,封為宸妃。翌年生是長子李弘,晉為昭儀。

  武氏再次入宮,得力於王皇后,開始對王皇后卑躬屈節,極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聯合王皇后,奪去高宗對蕭氏的寵愛。當蕭氏失寵後,她認為自己要當六宮之主,必須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儀産下一女兒,深得高宗喜愛。有一天,王皇后閒得無聊,到昭僅宮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後離去。武氏在王皇后來時,她故意避開,及王皇后離去,將小公主弄死,嫁禍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誣以殺死小公主的罪名,廢去後位,立武氏為皇后。此後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見其專寵之地位。

  武氏自立為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 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后,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后掌實權。690 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逼害王后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受到歷史的譴斥。

  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遊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云: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鬚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於此詩可見。

  武則天還有《臘日宣詔幸上苑》詩云:

  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説武則天于某年冬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后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案此詩寫于691年,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於此詩題解雲:“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淩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説較為可信,所謂今花神催開百花,乃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佈置。

  據《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於世。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