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時間:2009-07-10 16:00   來源:新華網陜西頻道

  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説:"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園中嬉戲。祖、父相繼去世後,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注于治亂與軍事。23歲寫《阿房宮賦》。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節度使牛僧孺辟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遊。大和九年,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後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歲暮卒于長安,終年五十歲。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當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面對內憂外患,他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裏説自己:"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商。"他主張削平藩鎮,收復邊疆。其"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的氣概很像後來岳飛的《滿江紅》。他在《燕將錄》裏褒揚譚忠,是因為他能勸説河北諸鎮不反抗朝廷。為了實現這些抱負,他主張讀書應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他強調知兵與否關係著國家的興亡:"主兵者,聖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茍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注孫子序》)。為此,他寫了《原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和《孫子注》。由於懷才不遇,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曠放不羈。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創作。杜牧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前人甚至説"有唐一代,詩文兼備者,惟韓、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

  杜牧的詩現存二百多首,眾體兼備,內容豐富,情調豪放爽朗,風格清新俊逸。他的近體詩,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尤其七言絕句更是名篇迭出,膾炙人口,如《過華清宮絕句》、《赤壁》《題烏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揚州韓綽判官》、《山行》、《秋夕》等,歷代傳誦,家喻戶曉。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潤州二首》、《題宜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九日齊山登高》、《登九峰樓寄張祜》等篇也為人稱道。至於他的五絕、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長安秋望》、《秋晚早發新定》、《題揚州禪智寺》、《華清宮三十韻》、《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等便是這些詩體的代表作。他的古體詩寫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詩寫得非常出色,敘事議論,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詩》、《張好好詩》、《郡齋獨酌》、《感懷詩》等。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