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時間:2009-07-10 15:51   來源:新華網陜西頻道

  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西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史記》)《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説,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産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迴圈往復。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註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説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見周室衰亂,於是西行出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之請,遺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經》、《道德五千文》、《道德經》等),後不知所終。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