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文化建設的特點與對策

時間:2011-09-22 11:26   來源:重慶日報

  我們黨歷來重視文化建設,從毛澤東同志提出“雙百”方針、“二為”方向,到鄧小平同志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四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到重要戰略地位來抓。中共重慶市委三屆五次全會也專門作出了《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提出了我市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弄清楚當今文化建設的特點,對於制定正確的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今文化建設的特點

  文化與政治的聯繫更加緊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文化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進一步增強。這種變化趨勢總體上是積極的,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社會上還存在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後文化,存在一些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存在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因此,在這樣的複雜形勢下,黨能否牢牢掌握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有效駕馭意識形態這匹“烈馬”,以先進文化正確引導人們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直接關係到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決定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

  文化與經濟的聯繫更加緊密。當今世界,文化和經濟日趨一體化,經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經濟,文化力和經濟力相互交融,形成一種全新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文化實力本身就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可以説,文化力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精氣神、主心骨,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與旅遊的關係更加緊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資源的魅力所在,是旅遊業興旺發達的源泉。如以紅岩村革命歷史博物館、歌樂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等紅色革命遺址為主,以著名的紅岩文化為載體和代表,打造出著名的“紅岩品牌”,就取得極大的社會效益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文化與國民素質的聯繫更加緊密。一個民族能否振興,根本取決於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提高國民的文化水準,可以提高人的勞動技能和創造能力,還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拓展人的視野,從根本上使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責任意識、愛國情懷等人文素質得以提高。

  推進文化大發展的對策

  以人為本,在人才隊伍建設上下功夫。一是打破常規引進高端人才。對一些做出突出貢獻的高層次人才、特殊人才,應當打破常規,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使之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二是以發展的眼光培養人。瞄準國內外一流的文化名家、一流的文藝院團、一流的文化培養機構,舍得下功夫、用本錢,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加快人才培養步伐,提升人才素質,優化人才隊伍結構。以工作實績使用人,打破學歷、職稱、職務、年齡等限制,不拘一格大膽啟用能力強、素質高、業務精的各類文化人才。三是高度重視群眾文化隊伍建設。著力抓好基層文化管理隊伍、各類群眾文藝創作表演隊伍、社會文化輔導員隊伍、民間文藝隊伍建設,形成專群結合、以專帶群、以群促專的文化大軍。

  注重投入産出,加大文化投入。通過政府投、社會聚、外資引、內資增等多條渠道,使文化投入有一個大的增長。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堅持政府為主,充分發揮財政在公益文化事業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競爭性文化産業,運用市場機制,大力引進外資,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各種投入形式,如以競價方式確定合適的投資人,以股份的方式吸納投資,政府採取鼓勵政策,吸納財團、民間資金,把社會閒散資金變成文化創意産業的資金流。

  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市場越來越成為人們進行個性化文化消費、滿足多樣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努力消除各種影響文化市場運作的消極因素,為加快文化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培育各類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建立門類齊全的文化産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繁榮城鄉文化市場,培育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不斷提高文化産業的市場化程度,推動文化市場體系向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轉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逐步做到凡適合面向市場購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都應面向市場招標購買,把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從文化系統的“內迴圈”轉變為市場的“大迴圈”。

  (作者單位:重慶川劇院黨委)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