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統籌城鄉 示範帶動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時間:2011-09-22 11:12   來源:文化部網站

  今天,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山東煙臺召開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這是宣傳文化戰線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部署和推進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主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研究統籌城鄉文化發展、以城帶鄉、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思路和措施,全面推動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剛才,山東省姜大明省長對山東文化建設情況作了介紹,煙臺市、馬鞍山市、邯鄲市、長沙市、克拉瑪依市從不同的角度總結了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這些經驗來自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的工作實踐和有益探索,有説服力、有啟發性,對各地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十二五”時期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文化部的首要工作任務。“十一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度,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産業發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文化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戰略佈局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凸顯、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作出了“三加快、一加強”的戰略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四大任務之一,為我們指明瞭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雙輪驅動”“兩翼齊飛”,明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政府的職責,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目標,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確。我們考慮,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要著眼全局,實現重心下移,抓住市、縣、鄉、村四級文化建設,整合力量、典型引路、分級推進,實現規模化、體系化,統籌城鄉文化發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在這一工作思路指導下,2010年10月,文化部在雲南昆明召開全國村級文化建設工作座談會,12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在河北霸州召開了全國縣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通過樹立一批村級文化建設、縣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典型,全面總結村級、縣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充分發揮了示範引導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以來,為落實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精神,文化部又會同中宣部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部分專家分赴邯鄲、長沙、煙臺,就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感到,近年來,地市一級黨委、政府對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文化自覺明顯增強,在經費投入、設施建設、隊伍培訓、供給服務等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因此,經中央領導同志批准,中宣部和文化部決定召開這次會議,總結經驗,樹立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典型,發揮示範、影響和帶動作用,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下面,我代表中宣部和文化部,就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講幾點意見。

  一、認真總結經驗,提高對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期。過去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各地區、各部門與時俱進,勇於探索,逐步樹立起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公共文化服務理論體系逐步完善,建設實踐取得顯著成效,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共識和自覺行動。

  地市級是全面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層級。2009年底,我國地級行政區劃共有333個,地級市為283個。與國家和省(市)級比較,地市級區域單元規模適中、區域管理層級比較適宜,區域內地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城市與鄉村的關聯度比較緊密,比較適合發揮城市功能、推進以城帶鄉,進而全面和深入地統籌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率先實現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與縣、鎮(鄉)級比較,地市級各種資源的配套相對比較齊全,在組織和政策的指導能力、資源和隊伍的配置能力、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以及技術平臺的支撐能力等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比較適合實施以點帶面、以城帶鄉、聚焦基層、均衡發展,也比較適合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指導和制度設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化、制度化建設。地市級率先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對縣、鄉,特別是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給予十分有力的支援,對省級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能夠確立一個十分重要的支撐點。我們要從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一,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順應城市化發展趨勢,推進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城市是伴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腳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在古代,“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總起來説,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産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逐步凝結、積澱為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特有的精神、理念、人文、傳統和風貌,這些因素逐步成為城市相互區別的主要標誌,也是城市特定群體認同或歸屬的基本依據。進入到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感覺到文化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自覺地把文化作為孕育和涵養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因素和內在力量;而重視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又總是自覺地為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推力,形成文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城市文明形態。那些具有現代化特徵的城市,既是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依託,既是人們的物質生活場所,更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200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是36.2%,城鎮人口4.6億人。到去年底,城鎮化率已經提高到47.5%,城鎮人口大約是6.3億人。10年間,我國城鎮化率提高了11.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1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增加了1.7億人。到2015年,城鎮化率將達到51.5%。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還處在初級階段,公共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城市人口素質和文明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現代化程度與世界上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城市化是城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與變革的過程,是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建設協同發展的綜合過程。城市化進程,不僅僅意味著城市人口的增加,更意味著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水準的不斷提高,環境品質的不斷改善,特別是城市人口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城市文明的進步。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評價一個城市的綜合素質,關鍵是看這個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化進程的産物,也是城市化的産物。從歷史來看,正是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市民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普遍出現,致力於維護公共利益的現代公共部門才開始産生,並向社會公眾提供普遍、平等的公共服務。在城市化進程中,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對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推動城市社會文明的發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逐步成為判斷城市現代化水準的重要標誌。地級市作為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聚集了目前我國近一半的城市人口,在城市化進程中舉足輕重。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主動確立具有文化內涵的現代化城市建設理念,將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城市文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二,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以城帶鄉、加強統籌、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也有擴大的趨勢。這種差距,既體現在經濟社會方面,也體現在文化方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發展的基本方略。多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普遍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建設欠賬多、問題多,城鄉文化發展很不平衡。2009年,城市文化投入佔全國文化事業費的70.6%,農村僅佔29.4%,城市比農村高41.2個百分點;城市每人平均文化事業費達到了33.27元,而農村每人平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破解城鄉文化發展的二元結構,真正解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問題,光靠中央和省的扶持是不夠的,僅僅依靠農村自身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地市級所轄區域既包括城市、城鎮,也包括廣大的農村,要在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地市一級非常關鍵。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以城帶鄉”,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是構建城鄉一體化格局的重要舉措。今年5月上旬,劉雲山同志在長春、四平等地調研時指出:“文化發展應當是城鄉共同推進、協調發展的過程,文化繁榮應當是全面進步、普遍提高的過程。”我們要充分發揮地市級在統籌城鄉文化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基層的延伸和覆蓋,努力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使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佈局、合理配置、科學組合,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文化實惠,實現城鄉在文化政策上的一致、在文化資源上的互補、在文化權利上的平等、在文化發展上的互動,推動城鄉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同時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多發期、凸顯期,而大中城市已成為許多社會矛盾的集結點。特別是在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産、食品衛生、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給社會管理帶來了較大壓力。同時,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市一級城市發展十分迅速,一些城市已經成為吸納農民工的重要載體,對農民工等外來人口的管理也成為社會管理的新課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完善現有的分配製度,調整和平衡現實的利益關係之外,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作用。溫家寶總理不久前在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指出:“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舉例來説,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我們要通過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城鄉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産品和服務,改善對農民工和外來人口的文化服務,“以文化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教育人、引導人,培育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包容開放的心態,緩解人的心理壓力,對知識和文明進行積累和傳播,對社會秩序進行規範,對社會風氣進行凈化,建立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心理基礎和精神支撐。煙臺等地市的實踐已經證明,加強地市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處理好農民工和外來人口的問題,對化解城鄉社會矛盾,加強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統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局發展的關鍵環節。從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看,全國東、中、西部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差距較大,許多省份內部也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這些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現象,短期內較難克服。相比較而言,地市級城市的體量比較適中,資源配置比較齊全,區域差異較小,統籌協調和整合使用區域內資源的能力比較強。近年來,部分地區先後啟動“省管縣”的行政體制改革,在新的行政體制下,地市級原有依託行政體制對縣域文化建設指導和管理的模式受到直接影響,原有的統籌手段有所弱化。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地市級所承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任務相對重了、工作難度有所加大,這就要求地市級要根據新的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工作部署,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採用新的統籌方式和手段,多從規劃指導、政策調節、資源配置、平臺支撐、績效考核、宣傳表彰等方面著手著力,因地制宜地採取靈活有效的統籌措施。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明確地市級政府在轄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責任,有利於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職責和作用,強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加強在“面”上的管理和調控,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規模化、體系化、城鄉一體化;也有利於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要素和資源的科學配置和合理流動,提升公共文化機構的管理水準和服務能力,使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廣覆蓋、高效能;還有利於更好地研究解決當前制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局的穩步發展。

  近年來,在各省(區、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地市一級黨委、政府的文化自覺明顯增強。許多城市把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建立“文化強市”的目標,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科學發展考評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得到很大改善。到2009年底,全國共有地級公共圖書館321個,覆蓋率為96%;地級群藝館330個,覆蓋率為99%。全國6524個街道中,共有街道文化站4545個。在全國83370個社區居委會中,共建有社區文化活動室37732個。煙臺市投入10億元,建設集博物館、群眾藝術館、大劇院、京劇院、青少年宮和圖書城于一體的市文化中心,形成了完善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邯鄲市在城區建設高標準的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公益性文化設施;在農村開展“四個一”活動,即每個縣城建設一座數字影院、每個鄉鎮建設一座綜合文化站、每個村建設一座文化活動中心、每個社區建設一座市民文化中心。二是重點文化工程順利推進。到2010年底,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資源總量達到108TB,縣級工程支中心達到2867個,覆蓋率達到95%;鄉鎮基層服務點達到22963個,覆蓋率達到67%;村級服務點基本實現“村村通”。各地市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一批高標準的地市級工程支中心。三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形式不斷創新。煙臺市從2003年開始,按照“部門協調,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工作模式,開展公益文化項目推介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八屆,實際利用資金1.6億元。長沙市堅持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向弱勢群體傾斜,通過向農民工發放文化娛樂消費券,實現了“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東莞市努力探索普惠、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著力實現免費服務常態化、推動流動服務制度化、加快區域服務一體化。克拉瑪依市大力整合各類文體設施及文化人才資源,共有22所中小學校和15家企業文化體育場館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共建共用。浙江嘉興等地探索多種形式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實行借書還書“一卡通”,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服務效率;廣東等地普遍開展流動文化服務,使圖書館、博物館、文藝演出等服務惠及更多的基層群眾。四是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各地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煙臺市打造“專業藝術院團演出季”和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現了“天天有展覽,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題”。邯鄲市以“歡樂鄉村”活動為抓手和載體,積極推動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長沙市堅持文化惠民,實施“文化品牌”戰略,打造了“百團匯演”、“好戲天天演”、“文化橘洲”等特色文化品牌。馬鞍山市以大型文化節慶活動為龍頭,以城市廣場、社區和農村鄉鎮為依託,常年不斷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公共文化服務産品。可以説,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途徑、新路子,特色鮮明,成效顯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制約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些觀念上和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的黨委、政府仍然缺乏“文化自覺”、缺乏政府主導的意識,沒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文化建設真正納入“四位一體”總體佈局,沒有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政府基本職責牢牢抓在手裏;一些地方領導幹部片面強調“GDP”指標,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重城市形象、輕城鄉統籌,總以為經濟發展了,一切矛盾和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認為文化建設不是剛性指標,於是在實際工作中“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缺乏推動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在地市一級更為明顯,比如:如何適應城市化的需要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如何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活躍農民工的文化生活,如何實現城鄉聯動、以城帶鄉,如何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合理流動、共建共用,如何加強面向全社會的精神家園建設、加強道德養成教育等,這些都是當前亟待加以解決的問題。推進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總結經驗,勇於創新,紮實推進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二、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發揮示範作用,加快推進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十二五”時期,文化部推進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循“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路徑,以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為重點,著力統籌規劃、以城帶鄉,著力整合資源、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均等化水準,努力形成具有地域特點、涵蓋市、縣、鄉、村,結構合理、功能齊備、運作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帶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局。按照這一思路,“十二五”時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實現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的有效覆蓋。近年來,隨著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各地市紛紛規劃建設了一批高水準、標誌性的地市級文化設施。我們認為,在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以地級市為主體,建設一批在當地具有標誌性的公共文化設施,對彰顯城市的文化品位,發揮輻射作用,為公眾創造文化空間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和國家發改委將實施“地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項目”,對中西部設施設備陳舊落後、不具備基本服務條件的地市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進行資金補助,力爭在“十二五”期末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在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嚴格資金管理,節約辦文化,把每一分錢花到刀刃上。同時,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符合地域風貌特徵、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設施,改變“千城一面”的格局。在縣、鄉、村層面,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以服務人口為依據,以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標準、設備配置標準為指導,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規範化、標準化。在城市,要加強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推動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政策,因地制宜建設社區文化設施,共建共用,努力實現每個社區有一個文化中心的目標。繼續實施“社區文化中心(室)設備購置項目”,落實全國城市街道文化站和社區文化中心設備購置專項資金,對中西部地區社區文化中心(室)設備購置進行補助。在農村,要加強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統籌村文化、教育、體育、基層黨建場所的規劃建設和綜合利用,整合各部門面向農村實施的各項重大工程,努力做到共建共用,形成集文化、教育、體育、基層黨建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要重視和加強城市文化設施與農村文化設施的緊密聯動,“以城帶鄉”,有效發揮城市大型骨幹文化設施對基層和農村文化設施的帶動、支撐作用,爭取在全國大部分地市級管轄範圍率先建成比較完善的設施體系。同時,要加強流動文化設施建設,推動流動服務的整合,提高流動服務設施的利用效率。要加強數字文化陣地建設,基本實現數字文化服務覆蓋轄區的所有鄉鎮、城市社區和行政村。

  第二,著力提升地市級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和供給能力。地市級城市作為地市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文化中心,一般都擁有較為豐富的人才資源和文化資源,無論是統籌資源的能力,還是生産創作、服務提供能力,與縣級相比都具有比較優勢;而且,把地市轄區內中心城市的文化資源,與所轄各縣、鄉、村的特色文化資源有機結合,在加大城市資源向農村輸送的同時,擴大城市對鄉村特色文化發展的支援,既有利於改善縣、鄉、村資源短缺、人才不足的狀況,也有利於不斷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推動形成比較豐富、完善而又有特色的地區性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供給體系。地市級圖書館、文化館,承擔著對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進行業務指導和人才培訓的具體職能,要充分發揮在區域文化發展中的骨幹作用,加強公共文化産品的生産,創作和提供符合本地區群眾需求、體現本地區特色的優秀産品和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領域,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同時,加強對縣級兩館、鄉鎮文化站的業務指導,增強面向基層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能力。這方面,可以總結蘇州市、嘉興市覆蓋城鄉的文化資源共建共用的經驗,借鑒杭州市利用“群文網”優化面向全市的群文資源配送的做法,發揮地市級城市在區域的樞紐作用,使其成為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規劃和政策的指導中心、産品和服務供給中心、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中心、人才培育和隊伍建設中心,全面提升區域內文化民生發展水準。在這裡,我還要重點強調一下免費開放工作。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部署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工作。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舉措。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實行免費開放,是公共文化機構在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上的一場深刻變革,要高度重視,按照文件要求儘快落實相關配套資金,建立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經費保障機制,穩步推進免費開放,豐富服務手段,拓展服務領域;地市級宣傳文化部門要統籌安排,首先在地市一級落實好有關措施,為縣一級的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作出示範、做好表率。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良好的公益形象,吸引人民群眾走進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

  第三,廣泛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推進群眾文化活動體系化。李長春同志指出:“群眾性文藝活動更具有‘三貼近’屬性,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標誌。”群眾文化活動與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關係極為緊密,一方面,群眾文化活動是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是深化“以城帶鄉”、均衡發展的工作載體;另一方面,地市級範圍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多樣化、豐富化特點,轄區內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開展經常性的交流和聯動,所以,地市級是實現群眾文化活動體系化發展的合適層級。地市級宣傳文化部門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以導向性、示範性、帶動性、可持續性為原則,既要依託城市文化設施,廣泛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和廣場文化活動,又要經常性地組織區域內縣、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示範性會演、展演等活動,努力形成點面結合、上下聯動、促進群眾文化活動體系化的長效機制。河北邯鄲市“歡樂鄉村”農村文化建設工程,為地市級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活動作出典型示範,“歡樂鄉村”活動通過村、鄉、縣、市自下而上層層發動,組織開展農村文化“大選秀、大比武”活動,“以十帶百、以百帶千、以千帶百萬”的鏈式帶動,形成農村文化的巨大磁場。全市農村每年舉辦各類大型文化活動1000多場,參與群眾上百萬,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行政主導、市場運作、文企聯姻、群眾參與”的農村文化活動新路子。劉雲山同志對邯鄲市的做法給予了很高評價,指出:“邯鄲市開展‘歡樂鄉村’農村文化工程建設創造了很好的經驗。”各地要按照雲山同志批示精神,認真學習和借鑒邯鄲市的經驗,加強對區域性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協調,形成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文化活動品牌。

  第四,大力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積極拓展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綠色上網空間。5月31日,文化部在青島召開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工作會議暨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試點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議,部署“十二五”時期文化共用工程建設有關工作,推動開展公共電子閱覽室試點工作。在這裡我要再次強調,必須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資訊技術對本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推動和提升作用,把運用高新技術作為推動文化建設、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和傳播能力的新引擎,形成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路健全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格局。一是要繼續深入實施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強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地位,充分發揮文化共用工程網路主渠道和基層服務主陣地作用,努力實現優秀文化資訊資源全民共用。二是要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構建以國家數字圖書館為中心,以各級數字圖書館為節點,覆蓋全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網,建設分級分佈式數字圖書館資源庫群,建設優秀中華文化展示平臺、開放式資訊服務平臺和國際化交流平臺,打造基於新媒體的圖書館服務新業態。三是要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力爭到2015年,在全國所有鄉鎮和街道建立起公共電子閱覽室,為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提供綠色上網空間。四是要加強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網路服務平臺建設。縣級以上公共文化機構要建成網路服務平臺,將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納入共用工程建設體系,促進群眾文化活動資源的數字化和網路化。

  第五,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社區逐漸成為我國城市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基礎環節。目前,我國城鎮社區5億多人口中,有4400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2900萬已經移交社區管理的企業退休職工、2200萬城市貧困人口和2000多萬下崗失業人員;此外還有2.42億進城務工農民,也主要依靠社區進行管理。城市建設和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城市社區。在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發揮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2009年,文化部在成都召開全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議,研究部署了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十二五”期間,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繼續貫徹落實好成都會議精神。一是推動社區文化建設與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落實關於“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市規劃”的要求,切實將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已經列入規劃的,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及時完善規劃。二是推動黨委、政府加大投入,在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保障、管理服務、文化資源提供、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保障。三是要繼續實施社區文化建設項目,繼續實施好社區文化中心(活動室)設備購置項目,到2018年,全國所有社區要建立具備綜合服務功能的文化中心、具有較高業務素質的社區文化工作隊伍、運作有效的社區文化管理體制,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第六,加強對城市農民工的文化關懷,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近年來,地市級城市大幅擴容,涵蓋區域外擴,外來人口劇增。東莞、蘇州、嘉興等地市級城市,外來人口占一半或更多。大量外來人口、大量農民工,一方面為地市級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生力軍,另一方面對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42億,佔城鎮常住人口的1/3,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於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偏低、生存壓力大等因素,也因為流入地在管理和服務上存在缺失,這一群體呈現出文化權利意識淡薄、文化消費能力不足、文化生活總體上比較匱乏等特點,如何有效滿足農民工基本文化需求的問題比較突出。根據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精神,文化部組織力量開展了關於農民工文化工作的調研,下一步還計劃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部門共同研究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今後一個階段,地市級黨委、政府和宣傳文化部門要抓住這一薄弱環節採取針對性舉措,加強調研、制定規劃,將農民工文化工作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企業文化建設,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健全相關配套政策和制度,推動農民工文化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文化權益。

  第七,加強公共文化隊伍建設,建立高素質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體系。一是要落實編制,解決待遇,穩定基層文化隊伍。各地市要貫徹中宣部、中編辦等六部委《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明確核定縣、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編制,每個文化站配備不少於2人的編制,穩定鄉鎮和社區文化隊伍。參照當地公務員標準,提升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基本待遇。二是加強文化隊伍的教育培訓。地市級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培訓資源地區中心的功能,重點實施“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項目”,提高基層文化骨幹的業務素質,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逐步在地市級建立起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對縣、鄉級專業文化隊伍進行培訓。三是要大力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志願者隊伍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我們這支隊伍的建設剛剛起步,這幾年我們通過舉辦奧運會、世博會和亞運會,在志願者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今後我們要把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著力加強的一個方面,逐步發展、壯大這支隊伍。要建立文化志願者的選拔、培訓、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和支援各界人士志願參與公益性文化服務。要積極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事文化服務,支援大學生村官深入廣大農村從事文化工作。要鼓勵離退休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其他熱心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為社區和鄉村提供文化志願服務,擔任文化指導員、輔導員或文化管理員。逐步建立一支充滿熱情、素質較高、能充分發揮作用的文化志願者隊伍。

  第八,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升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今年4月30日,中央在合肥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對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力爭今明兩年基本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建設一批國有文化骨幹企業、有線電視網整合、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等任務,並在國有文藝院團和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這兩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上取得新突破。5月16日,文化部召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電視電話會議,要求文化系統在2012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和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按照會議確定的時間表、路線圖,以更加強烈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力爭全面按時完成文化體制改革各項任務。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要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明確政府主導責任,積極調動社會參與,加快構建覆蓋廣泛、運作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硬體”建設方面,要統籌建設、管理和使用,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在“軟體”建設方面,要統籌城鄉,整合資源,面向基層,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共建共用。在機構改革方面,要充分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骨幹作用,按照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推進地市級公益性文化機構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完善績效考評機制,激發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發展活力,推動形成責任明確、行為規範、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運作機制。要及時總結和推廣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典型經驗,建立全國和地區性的公共文化工作交流平臺,研究、探索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與發展機制。要將社會力量參與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框架,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服務的具體方法和路徑,使之成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補充和有機構成。

  三、加強組織領導,為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保障

  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構建覆蓋城鄉、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宣傳文化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為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高度重視,強化地市級黨委、政府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統籌責任。統籌城鄉基層文化發展,地市一級黨委、政府責任重大,特別是地市主要領導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視。各地市要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由宣傳部門牽頭,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具體負責,共同承擔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管理和運營職責,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加強政策扶持、加強督促檢查,提高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貫徹“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規劃好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是我國文化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對未來五年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全面部署。去年以來,中宣部牽頭、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參與起草制定了《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於近期下發。文化部也將發佈《文化事業“十二五”規劃》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二五”專項規劃》。這3份規劃從不同層面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做了要求。各省的“十二五”規劃也相繼出臺。各地市黨委、政府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認真謀劃本地區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戰略,制定涵蓋市、縣、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項規劃,明確發展重點,設定發展目標,切實在“十二五”時期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科學發展上水準。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保障機制。經費問題在相當長的階段仍然是影響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公共財政必須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充分有力的保障。地市、縣、鄉各級政府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確保各級財政的文化事業費投入增幅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要加大對農村基層的傾斜支援。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進度、提高標準,以基層為重點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要繼續結合免費開放工作,建立基層公共文化單位的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保證公共文化機構的正常運轉。有條件的地市要積極爭取設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靈活採用政府採購、項目資助、項目補貼等方式,支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另外,要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三是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要積極推動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關指標,納入對地市各級黨委、政府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納入黨政領導幹部績效考核體系。宣傳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各類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和考評,樹立成本觀念、服務觀念、效率觀念,努力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

  第二,以示範區創建為抓手,全面提升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今年初,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國東、中、西部創建一批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作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性、帶動性、導向性、科學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提供示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申報主體以地市級人民政府為主。根據我們的初步計劃,從2011年開始,到2016年,文化部、財政部將按照兩年一個週期,分3批公佈90個左右的示範區和180個左右示範項目,覆蓋全國東、中、西部1/3以上的地級市,形成整體示範效應,推動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上水準。我們希望,通過示範區(項目)建設達到下面4個目的:一是整合、整合“十一五”建設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二是進一步發揮典型的示範、影響和帶動作用,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三是調動地方政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為文化部門提供有力的工作抓手;四是結合製度設計研究工作,研究解決當前制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是“十二五”時期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的工作,要充分調動地方人民政府的積極性,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中央領導同志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今年3月10日,劉延東同志在《文化部關於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上批示:“原則同意通過示範區(項目)創建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望在增強公共文化産品供給和服務能力上下功夫,務求實效。”今年3月底4月初,文化部、財政部組織了首批創建示範區評審工作。經各省、區、市精心挑選、推薦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充分、民主的討論,以投票形式評選出28個創建示範區、47個創建示範項目,進入創建名單,並向社會正式公佈。

  通過這次評審,我們感到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受到地方黨委、政府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許多省、區、市把創建工作作為本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納入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了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表現出強烈的創建熱情和參與願望,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工作態勢,促進各地形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文化自覺。各地申報單位負責人都是由市長親自擔任。來京參加評審會議的52個申報單位陳述人,均為市長、宣傳部部長或副市長,其中市長6位、市委常委15位、副市長31位。專家們反映,這麼多年以來,一項文化工作能夠驚動全國如此多的市長們前來彙報、進京趕考的場面實屬少見。這説明,這項工作切實推動了中央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戰略部署在基層的貫徹落實,增強了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責任意識。

  6月1日,我們在青島召開了示範區創建工作座談會,28個創建示範區的市領導和文化局長參加了會議。會上,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各省廳、創建示範區人民政府簽署了責任書,明確了各自職責和分工。志今同志代表文化部黨組講話,對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各地認真貫徹執行。在這裡我再強調三點:

  一是要切實加強對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的領導和督查。獲得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創建資格,並不意味著在明年驗收時就順利成為示範區。各創建示範區不能有絲毫懈怠心理。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按照創建工作的要求,抓緊建立示範區創建工作機制,並將轄區各區縣納入創建工作體系。要儘快完善創建規劃,明確階段性創建目標,提出在人、財、物方面的具體支援措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發,同時抄報省人民政府並報文化部備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文化部、財政部將定期對創建示範區(項目)按照創建標準進行檢查,對工作後續保障不力、有明顯退步、經整改達不到標準和要求的創建示範區(項目),將撤消其示範區(項目)創建資格。各省廳也要加強督導力度,與文化部加強溝通,與專家委員會密切聯繫,推進本省示範區創建工作。

  二是加強制度設計研究,探索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規律和長效機制。“十二五”時期,要把制度設計作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緊密結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針對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際工作中亟待解決的課題,比如:如何統籌城鄉文化建設、如何整合公共文化資源、如何建立長效經費保障機制、如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等,要優先考慮、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加以攻關,在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二要在創建過程中,邊創建、邊總結,逐步形成一系列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示範區要成為制度設計研究的實踐基地,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三要通過制度設計研究,吸納一流專家,建立一支由政府文化部門、公共文化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專家學者組成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策理論研究隊伍,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諮詢,努力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專家委員會要充分發揮指導和諮詢作用,要善於總結經驗、提升理論,形成制度成果,努力把創建成果運用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三是加強宣傳,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責任在市、示範在省、影響在全國。要充分發揮這些創建示範區的典型引路作用,進行廣泛宣傳。這次在會上發言的典型,有的是創建示範區,有的雖然還不是創建示範區,但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對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會起到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希望各地認真學習並借鑒。各省宣傳文化部門要善於挖掘和總結本地的好經驗,不斷推出先進典型,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以點帶面,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點、符合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

  同志們,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全國宣傳文化戰線的同志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十二五”規劃的戰略部署,統籌城鄉文化發展,不斷加大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力度,真抓實幹,務求實效,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上水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地級市作為我國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聚集了目前我國近一半的城市人口,在城市化進程中舉足輕重。加強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以城帶鄉”,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是構建城鄉一體化格局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在各省(區、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地市一級黨委、政府的文化自覺明顯增強。許多城市把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建立“文化強市”的目標,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科學發展考評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在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山東省煙臺市、河北省邯鄲市、湖南省長沙市、安徽省馬鞍山市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分別作了交流發言,這些城市的經驗和做法,基本代表了當前我國不同地區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和水準。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