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農家書屋建設的幾筆賬

時間:2011-09-22 11:12   來源:黨建

  ●農家書屋建設已初顯成效●受經濟條件制約農家書屋的規模和影響仍有待擴大●改變政府獨家投資的方式,借助社會力量,或許更有利於發展農家書屋建設當前正在農村大力推進,其成效怎樣?還存在什麼問題?
  最近,筆者走訪了湖北省隨州市孫家畈村、興建村、肖店村等5個村的農家書屋,並和書屋的管理人員、村黨支部書記進行了交流。
  農家書屋建設已初顯成效隨州市地處鄂西北,位於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帶,在湖北省居於中等發展地區。2007年以來,農家書屋建設在隨州市全面鋪開,2010年已完成大半,2011年底將實現1000多個行政村“村村有書屋”。
  筆者在參觀5個村的農家書屋時看到,書屋全部建在村黨支部小樓內,有的單獨佔一間小屋,有的在大會議室,有的和計生辦、黨員遠端教育辦公室在一起。每個農家書屋都是3個紅漆書櫃,裏面整齊地排滿了新書,每本書上都有編號。下面櫃子裏也擺滿了書。粗略一看,文學類的不少,約有一多半,也有農業科技類、兒童讀物類,佔了三分之一左右。還有光碟之類的讀物。農家書屋管理制度、借閱制度等都上了墻。有的定在二、四、六開放,有的定在工作日開放。據幾個村的黨支部書記介紹,書的數量大約有1500多冊,全部是按照省新聞出版局農家書屋的清單,由政府採購配置的。所以,筆者在5個農家書屋內看到的書目和種類基本大同小異。
  在興建村農家書屋,筆者看到五六個年輕人在看書。一問,其中兩個是村裏的中學生,一個是在南京上大學的大學生,另外的是來拜年的親戚,聽説農家書屋免費閱讀,就過來看書了。筆者問起他們感覺如何時,大學生笑著回答:“不錯啊。在農村能夠有個免費看書的地方,已經很不容易了。雖説條件一般,但有,總比沒有強啊。”
  農家書屋建設中的幾筆經濟賬筆者在走訪中看到,農家書屋雖然由國家專項資金支援,各級政府部門配套資金資助,書籍由政府統一採購,但到了村裏,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農家書屋的作用仍然不能發揮到理想狀態。筆者和幾位村黨支部書記探討了影響農家書屋建設的幾筆經濟賬:
  缺乏圖書管理員工資的專項支出,農家書屋進不了“農家”,只能建在村黨支部。孫家畈村黨支部書記周和義説,以前農家書屋準備建在農民家裏,但是,農家書屋是公益性的,農民借閱不收費,管理人員又沒工資,所以沒有農民願意承擔這些事情,只能建到村黨支部,由村委會管理,圖書管理員由村委兼職,平時工作忙,就定在每週二、四、六開放。筆者問及農家書屋建在村黨支部,是否方便農民借閱時,興建村黨支部書記胡道元説,當然不如建在農家方便,興建村有近20個自然村,方圓16平方公里,跑十幾裏路借閱一本書,肯定是不方便的。
  缺乏圖書更新的資金,農家書屋裏的書不能及時更新,對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肖店村黨支部書記朱洪喜説,在1500冊書中,大多數是文學類的,現在農村中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基本不看這些,小孩要上學,也看不懂這些;小學生真正想看的,現有的書又不夠看、不夠借;村裏面養殖專業戶倒是想看養殖方面的書,但適合的書數量又少,不夠全面。因為適合村民個人愛好的書數量有限,看幾次後村民就不來了。
  缺乏支援圖書流通的資金,農家書屋之間不能實現互相流通交換,資源未能盤活共用。筆者在和村黨支部書記交流時曾經設想,如果每個村的農家書屋都擁有1500冊不同的圖書,隨州市的農家書屋存書總量將會達到150多萬種,相互之間流通的話,好幾年都轉不過來,這樣農家書屋書的來源就會極大豐富,對農民的吸引力將會不斷持續,總投入也不會增加。幾位村黨支部書記都很贊成這個想法,但他們都提出同樣的問題:“誰來給錢作流通呢?”
  對農家書屋建設的幾點想法在走訪農家書屋的過程中,筆者聽到最多的詞是“缺錢”。推進農家書屋建設,錢的確很重要,但光靠政府投資,恐怕仍然難以滿足廣大農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還需放開思路,打開大門,創新機制,借助企業和社會的力量,共同打造農家書屋品牌,推動農家書屋發揮更大的作用。
  分清當前農村農民文化需求的“基本性”與“多樣性”的區別,提高農家書屋公益性文化服務水準。一本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閱讀的,一定是特定對象讀特定的書;農村中的老人喜歡戲曲、電影、電視,對“一月一場電影”的政策十分歡迎,但不一定愛看書;上學的小孩也愛看各自喜歡的書,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看的書也不同;養殖專業戶要看養殖專業的書,不同專業要看不同的專業書。農民的這些文化需求,屬於“多樣性”的文化需求,而公益性的農家書屋在當前是滿足不了這些需求的。但是,農民的“基本性”文化需求仍然存在,農家書屋的公益性服務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例如,農家書屋內設置給孩子們提供安全的上網服務,工具書服務,專業講課服務,全國農家書屋統一提供的音像製品服務,與圖書館聯網查詢借閱服務,電子圖書閱覽服務等,只要公共文化服務內涵足夠豐富,緊跟當前文化潮流,滿足農民基本文化所需,農家書屋仍然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
  借鑒“萬村千鄉”農家超市建設的經驗,用市場運作的方法推動農家書屋建設,實現公益性文化服務的目標。筆者在走訪中發現,商務部在全國推廣的“萬村千鄉”農家超市每個行政村都有,其“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及“中國供銷合作社”等統一標識,十分醒目。一邊是超市,據説是商務部全國招標,與各地超市集團如順泰倉儲等合作興辦農村超市,給農民提供保證品質的日常生活用品,超市的每一件商品都能夠查清來源,杜絕假貨;另一邊是農村供銷綜合服務社,是給農民提供真種子、化肥、農機服務的。這兩樣服務,直接關係農民的日常生活和基本需求,很受農民歡迎,深得農民信任。這種模式,參與企業得利,農民得實惠,組織者實現了公益性目標。筆者認為,農家書屋建設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加強策劃,統一標識,把各方利益結合起來,緊緊抓住農民基本需求和多元化需求,提供優質文化服務,利用市場手段實現公益性文化服務的目標。
  把部分出版發行企業納入合作範圍,共同打造農家書屋品牌,給農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學齡兒童可讀性書籍匱乏問題相當普遍,尤其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又不知在哪買書、買什麼樣的書給孩子看,讀書問題很是突出。如果説農村有讀書需求的話,學齡兒童的讀書需求應是最主要的,也是最迫切、最必需的。目前有一些企業在為孩子們提供多樣化可讀性書籍方面有成功探索。例如,北京有家“XX島”讀書俱樂部,其中有一項專門針對12歲以下學生提供最新流行兒童讀物的服務,每人每月只需50元,學生便可以每月讀到20本不同的書,該公司專人到府定期更換,書的內容由公司請教育專家針對孩子年齡和愛好進行調配,很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筆者算了一筆賬,隨州市農家書屋若全部建好共有1000多家,每家書屋建設硬體投入是3萬元,全年總數達到3000萬元,再加上圖書管理員工資(按每人每年6000元核算),就是3600萬元。如果把這些錢用來招標,購買像“XX島”讀書俱樂部這樣的公司提供的讀書服務,打造成農家書屋的一個重大服務品牌,免費提供給農村留守兒童和貧困家庭的話,將會有6萬個農村困難家庭的留守學齡兒童,每年都能看到240本由各種專家編寫的最新圖書、當前國內外最流行的圖書,學齡兒童的可讀性書籍匱乏問題基本可以得到解決。如果政府和家庭各付300元、共同買單的話,每年將會有12萬個農村家庭和兒童受益。(金君善)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