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七年間取得顯著成效

時間:2011-10-05 15:07   來源:新華社

  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築堅實屏障

  ——我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效顯著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記者 黃小希、周瑋、白瀛、張琴)將“五個指頭”攥成“一個拳頭”,變多頭分散執法為集中統一執法——文化市場管理的職能統一了、體制理順了,力量加強了、能力提升了。

  2004年8月,我國啟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緊緊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效能,積極推進副省級及以下城市組建統一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加快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7年來,按照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各地積極探索、紮實工作,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扭轉了文化市場管理中長期存在的職能交叉、多層執法、多頭執法和管理缺位等現象,文化市場秩序明顯改善,文化發展的市場環境日益優化。

  統一執法機構

  2010年3月17日,鄭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成立。這支由鄭州市原文化局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原新聞出版局稽查大隊及原廣電局的行政執法職能整合而成的執法隊伍,主要承擔全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版權)等方面的市場執法任務。

  “過去,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個部門都有各自的執法隊伍,每個部門的要求和標準都不一樣。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改變了過去文化市場監管中管理重疊、相互扯皮、監管缺失的現象。”鄭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朱曉東深有感觸地説。

  長期以來,我國文化市場的管理職能分別在文化、廣電和新聞出版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分散執法、交叉執法的管理體制,與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新形勢不相適應;文化市場管理職責不明的狀況,與集中有效地行使行政處罰權的新要求不相適應。

  實施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組建綜合的文化行政責任主體和統一的文化市場執法機構,是大勢所趨——

  山西省將全省11個市、119個縣(市區)的文化局、廣電局、新聞出版局統一合併為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同時將原三局的文化市場執法機構統一合併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對當地文化市場實行統一執法;

  山東省17個地市均已實現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一”,並組建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其中有14個地市成立了政府直屬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實現了“執法主體、執法權責、執法力量”三統一;

  遼寧鞍山市整合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育及“掃黃”“打非”等部門和執法機構承擔的行政執法職能,組建成立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以市文化局的名義對市、區文化市場、體育市場實施綜合行政執法。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有14個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除4個直轄市和西藏、新疆外,其他25個省區的318個副省級和地級市中,已有306個組建綜合執法機構,221個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整合。

  “多頭執法的問題解決了,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的事情少了,執法成本降低了,執法效能自然就提高了。”一位來自基層的執法人員告訴記者。

  提高執法效能

  組建僅一年多的青島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局雖然還很“年輕”,卻已經在文化市場執法方面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圍繞建設全省乃至全國文化環保城市這個中心,青島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局大力實施出版物市場凈化、正版普及、陽光網吧、文明娛樂、高雅藝術、文化遺産保護和健康影視等7大工程,突出抓好封堵查繳各類非法出版物,治理打擊通過網際網路和手機媒體等傳播淫穢色情及低俗資訊的現象,查處治理網吧違規經營等11項重點工作。正是這個被概括成“1711”的文化執法思路,讓青島在建設文化環保城市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和青島一樣,許多已經完成綜合執法機構組建的城市,積極創新文化市場監管方式,打造專業化、規範化、資訊化的文化綜合執法隊伍,努力提高執法效能——

  上海建立了文化執法指揮監管系統,在執法工作中廣泛應用“攜帶型移動執法終端”等先進設備,緩解了大市場、小隊伍的矛盾;

  廣州建立了網路文化監管機制和“網路監控平臺”,運用“搜索引擎”對網路文化市場進行網上巡查,運用“時間戳”技術,遠端固定網路案件的違法證據。

  同時,日常監管也進一步加強,執法工作走向常態化——

  重慶要求執法人員必須用70%的工作時間深入市場,縣區大隊執法人員必須用80%的工作時間深入市場;

  蘭州要求各區執法大隊實施“屬地管理”,每月檢查不少於20天,採取白天與夜晚、重點項目與重點地區、專項治理與日常檢查相結合,從源頭杜絕非法出版物;

  寧波將全市70%以上的執法力量投入到第一線,按照市總隊每天兩組以上、縣(區)大隊每天一組以上的巡查標準,做到市場檢查的日常化。

  “出版物市場上的違法行為,往往發生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比如夜晚、雙休日和節假日。”青島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局局長徐增敏告訴記者,執法人員必須堅守一線,才能真正實現監管到位,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凈化文化市場

  談及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帶來的好處,雲南一家音像店的老闆陳學軍感觸頗深。“過去音像市場管理混亂,音像店紛紛打‘擦邊球’。而現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隊員每天在音像市場巡視,市場規範了,賣正版一樣賺錢。”

  清理違規網路音樂産品,打擊侵犯智慧財産權和假冒偽劣商品,集中整頓演出市場秩序,整治紅色旅遊景區及周邊出版物市場,開展打擊淫穢色情出版物和有害資訊專項行動……據統計,僅2011年上半年,全國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共出動執法人員605.1萬人次。

  收繳一張淫穢光碟就是保護一個未成年人,管好一家網吧就是保護一個家庭,端掉一個盜版窩點就是守護一個健康的文化市場。來自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國共收繳各類非法出版物3732.6萬餘件,其中侵權盜版出版物3189萬餘件,淫穢色情出版物93.1萬餘件。各地共查辦“掃黃打非”案件13493起。

  改革帶來的變化,印證著一個道理:只有創新文化市場執法機制,強化綜合執法力量,才能規範文化市場,營造一方凈土。

  ——在鞍山,出版物市場正版佔有率達到90%以上,尤其是正版教材、教輔讀物正版率幾近100%;演出市場日趨規範,“綠色二人轉”成果不斷擴大;娛樂市場優勝劣汰,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在常州,全市網吧、娛樂、音像、演出等文化業態結構日趨合理,市場日趨繁榮,佔全市GDP比重日益提升。

  ——在重慶,通過長期的嚴格監管,經營者受到了教育和警醒,守法經營成為共識,各類非法活動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領導憂心、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全市文化市場經營秩序明顯好轉。

  通過改革,現在文化市場檢查的部門雖然少了,但管理次數卻多了、力度也大了,文化發展的市場環境也優化了。7年來的實踐,讓人們充分認識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順應了文化市場發展的內在規律,順應了依法管理文化市場的必然趨勢,也順應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求。

  轉變政府職能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不僅是文化市場管理機構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創新,更是文化領域宏觀管理體制的深刻變革。

  以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為契機,各地積極推進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轉變職能,文化管理部門實現了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觀向管宏觀、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管理全社會的轉變,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蘇州市在整合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文化管理部門過程中,適應文化改革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科學設置內設機構,合理調整管理職能,完善創新管理手段,構建了健全、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農家書屋建設、全民閱讀活動等原新聞出版系統的公共文化項目,現在都可以借助文化廣電的資源優勢,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

  蕪湖市整合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文化管理部門,組建成立了新的文化委員會,在職能定位上不再大包大攬,而是將重點放在抓導向、抓規範、抓扶持上,先後制定下發《蕪湖市文化産業發展規劃》、《蕪湖市動漫産業發展規劃》等文件,著力創造有利於文化發展的政策環境,極大釋放了文化發展的潛能,2005年以來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3%。

  目前,超過一半的副省級和地級市實現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併。此外,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還積極推行政務公開,改進審批方式,簡化辦事程式,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