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張賀)中宣部和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有關負責人28日在中央外宣辦舉辦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新聞發佈會上,通報了“十一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的進展和成效,並就下一步改革工作的目標任務等作了具體説明。
據四部門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有力領導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著力破解文化改革發展難題,完善政策措施,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發展實現新的跨越,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路,開創了文化建設新局面。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首次專門用一章節的篇幅對“十二五”時期我國的文化改革發展作出部署,並明確提出了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戰略目標,體現了文化建設在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顯,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從三方面概括了改革取得的成效:一是文化體制改革邁出關鍵步伐,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國有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取得決定性進展,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著。二是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政府投入顯著增加,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加快推進。三是文化産業蓬勃發展,規模和實力快速提升。整體規模不斷擴大,文化市場空前繁榮,國際文化貿易逆差局面明顯改觀。孫志軍説,下一步,要牢牢抓住科學發展主題,緊緊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以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産業,加強對文化産品創作生産的引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今年是“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根據中央提出的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二十字總要求”,努力在文藝院團和非時政類報刊兩大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穩妥推進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以電視劇製作等為主要內容的廣電制播分離改革,推進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在基本完成出版、發行、電影製作發行等改革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完成中央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任務。
文化系統改革步伐明顯加快,改革成效不斷顯現。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介紹,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國共有461個國有文藝院團已完成或正在進行轉企改制,共組建了46家演藝集團,繁榮了演藝市場,還為後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了人事、分配、社保等方面改革,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工作效率和服務水準提高,全國有1700多個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實行免費開放,今年又啟動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文化部機關和直屬單位改革不斷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果不斷擴大。
廣播影視改革取得了新突破,廣播影視業呈現快速發展良好態勢。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介紹了近年來的改革情況:全國35家國有電影製片單位、70家電視劇製作機構、204家省市電影公司、293家電影院完成轉企改制。全國已有19個省區市完成全省性有線電視網路融合,有9家廣播影視企業重組上市,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大型國有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電臺電視臺改革深入推進,廣播電視輿論引導力、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廣播影視産業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産業發展呈強勁態勢;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強,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聽廣播看電影看電視難的問題,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廣播影視數字化全面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明顯加快。
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取得了全面進展,新聞出版業呈現出大發展、大變化、大跨越態勢。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蔣建國介紹,經過全面深入的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全國10多萬家國有印刷複製單位、3000多家國有新華書店全部轉企改制,除少數擬保留公益性出版單位外,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轉企改制,1251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和註冊為企業法人。在此基礎上,組建了100多家報刊集團和出版傳媒企業集團。“十二五”時期,要以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促進新聞出版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新聞出版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新聞出版業加快發展。著重抓好指導轉企改制後的出版社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啟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繼續推動新聞出版企業聯合重組等工作。
四部門負責人還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