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文化新期盼

時間:2012-02-13 13:55   來源:中國廣播網

  中國是龍的故鄉。龍年來到,舉目皆龍的飾物、形象,龍的騰躍、歡歌。而最縈繞人心的是對於龍的精神、龍年文化的感懷、矚望。

  先民對龍圖騰崇拜,後人以龍的傳人自詡,悠悠數千年。龍的外形,集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及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于一體,匯萬物之靈性;龍的內蘊,融合智慧、仁義、忠誠、勇敢、奮進、威猛、吉祥等品格,助力中國傳統的價值觀。龍以生動的形態和文化符號,積成世俗,躍升為信仰,並形成浩然的民族大氣。

  人們對龍文化自覺接受、膜拜、運用,是因其契合了中國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和敬畏天道、壁立萬仞、不屈不撓、抗逆抗壓等氣節。當祖國飽受列強欺淩,龍文化召喚著民族覺醒,築成抵禦外侮的鋼鐵長城;當貧窮落後困擾一個東方大國,龍文化又激發全民奮起,建設現代強國。

  龍文化是産生於中國古代的軟實力,當今仍很大程度主導全球華人的生活與思想,是溝通海峽兩岸、聯繫世界華人、傾吐彼此親情、拜祖尋根尋源、經濟文化互通的紐帶。龍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現代文化對話交流,匯聚于全球化大潮。

  軟實力,能在最大範圍傳達對一國一地文化的強烈認知感。龍文化就具有如此的認知作用。當下,在黨中央部署下,文化興國的大潮湧來,強烈嚮往和不懈追求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覺和自信,增強國家軟實力,任重道遠。龍文化在中國和世界範圍的影響,提供了一個文化自覺的範例。新一輪文化覺醒,應從厚重且具融合特徵的龍文化大河中借鑒經驗。高起點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國特色和世界眼光須兩手著力,堅守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更廣泛推向世界;在對全球各种先進文化包容、吸收、融合、實現、發展中,提升國民精神素養,提振中國自信。

  改革開放後,中國文化的演進,新奇與多元並重,思想和消費新潮紛呈。文化産品的豐富,提升了人民精神生活品質。各种經濟、社會、政治的新舉和進步,都是相關文化觀念先行帶動的,值得欣喜。但是,文化中的厚重丟失、浮躁蔓延,人文丟失、為利癲狂,個性丟失、千人一面,創新丟失、模倣成風,高尚丟失、低俗吃香等誤區不少。種種以文化的名義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模式,遍及多領域,且帶來誠信、操守等道德滑坡。龍年的文化建設須對症下猛藥。

  文化自覺,最重要是文化實現。先進理念下的一切理論、決策、制度,都是文化成果。但成果付諸實施才有效、有用。比如我們的政治文化中,隨著政治文明推進,曾長期存在的輕法治重德治問題,近些年改觀明顯,一大批國家法規出臺施行。但法制實踐的優劣在各地頗不平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在一些領域仍舊突出,根源是法治文化未深入人心。禮儀之邦的中國,禮文化、親情文化已沁潤骨髓,重人情味、家族和睦、尊老愛幼、朋友情誼,是其精華。但同時,許多人傾情過度,遇到法與情衝突便喪失原則,將親情、友情淩駕法律之上。親情文化自覺和法制文化不自覺,成行為習慣,使法制天平傾斜,損毀公平正義。當務之急是借文化建設契機,大力傳播法制文化、制度文化,在全體國民中形成自覺踐行之風。

  黨中央實施的以人為本戰略,既繼承古代政治家“養民”、“康民”、“裕民”的思想,又發展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政治思想,形成足以稱為經典的“人本文化”,深得民心,已顯成效。而人本文化要入腦入心、廣泛深入實現,極為不易。例如,面對收入分配貧富差距大、看病難看病貴、農村醫療資源匱乏、社會保障不夠、大學生就業難等民生難題,各地都在努力解決,但還遠離公眾的期待。又如,壟斷企業高管也説以人為本,對本企業職工有關懷之舉,但他們又患著高薪病。高管拿高薪的藉口是“按資分配”,這裡的資,其實是人民的資産、國家的資源。此種按資分配,是個偽命題和對人民利益的侵佔,以人為本變成了以自己為本。而高管高薪拉大的分配差距,更影響社會,形成效倣之風。上述種種,既有對人本文化的錯位理解、消極對待,也有人本文化實現的條件尚需改變、制度尚需健全。故此我認為,龍年中文化實現的重點之一是民生領域,要創造條件,掃除障礙,把人本文化轉換成實實在在的效果,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更加富裕安康。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黨的親民路線為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關鍵是要落實好、實現好。

  文化自覺,包括媒體自身傳媒文化的建設。就廣播而言,中央電臺提出的“世界眼光、開放胸懷、內聯外合、多元發展”戰略,是先進的新聞傳媒文化,其前瞻性、有效性已被實踐所證明。中央臺節目調整彰顯的新氣象,事業産業的新局面,是廣播的改革,更是一種文化的引領。龍年中,我們要以龍馬精神,在參與、推動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和廣播媒體的文化戰略中,雙雙獲勝,不辱使命。讓文化之光照耀新征程!(丁文奎)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