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説龍

時間:2012-02-13 12:0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龍年來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虛構的,卻有著真切的精神寄託。

  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條不同的龍

  不久前,圍繞著本輪“龍票”引發了一場口水仗,因為郵票上這龍設計得張牙舞爪,生機勃勃的兇,幾欲從郵票方寸間騰挪而出、迎面撲來。

  批評者説這龍太兇,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則稱:如果龍設計成卡通風格,是不是又會批評其太軟?

  12生肖中,龍是唯一想像出來的動物,所以龍究竟是啥模樣,還真不好説。如果每個英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哈姆雷特,那麼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也有一條不同的龍。

  至今無人能夠繪出一張龍的標準照,在古籍中,記載的龍的形象也大相徑庭——其中一説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説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蜃是什麼呢?有兩解,一解説是像河蚌,龍的肚皮上這一塊一塊的像河蚌摞著;還有一種説法認為蜃是蛟。

  在對龍的模樣研究中,聞一多的《伏羲考》最為著名,他認為,“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在臺灣,畫師中至今還有相傳的畫龍口訣:“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朗朗上口,算是畫龍標準程式了。

  明朝的時候,龍袍已經實現了標準化生産,龍袍常服上面龍的圖形,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龍的種類也很多,古籍中做了區分: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龍,有翅膀的叫應龍。不過在中國人心目中,龍就是那種有角有鱗的大傢夥,至於翅膀,那是西方的龍。

  《西遊記》中,有四海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在連環畫或者電視中,這四敖除了衣服不同外,其他似乎差不多,像是四胞胎,或者説,四個完全相同的蛋孵出來的。它們似乎都是孫悟空的好朋友,這個猴頭一旦要顯神通下雨時,這些龍王都吭哧吭哧地趕來,躲在雲間,聽悟空吩咐。

  中國有很多跟“龍”相關的成語,比如“筆底龍蛇”“攀龍附鳳”“白龍魚服”“筆走龍蛇”“乘龍佳婿”“乘龍快婿”“乘龍配鳳”“藏龍臥虎”“車水馬龍”……耳熟能詳,但是你問:這些成語中的龍是啥模樣,被問者肯定一愣,給個含糊回答。 

  在普通中國人印象中,最著名的龍之一,其實還是《西遊記》中的小白龍,它很可憐,大部分以馬的形式存在,所以現在説起小白龍,大家還是先想到一匹駿馬,而不是一條龍——似是而非,清晰而又模糊,這大約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龍的模樣了。

  (關山遠)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