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連海趣解傳統節日:古人借元宵燈會“自由戀愛”

時間:2012-02-08 12:00   來源:大眾日報

紀連海簡介

  紀連海,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歷史教師,曾經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正説和珅》等56講;在上海電視臺《文化中國》欄目主講《〈孝莊秘史〉大揭秘》等105講。紀連海在《百家講壇》中的每一次開講都引起極大關注,他的“和珅十講”以平均收視率0.69%榮登《百家講壇》開播5年來的收視率冠軍至今無人超越。

  本報記者 卞文超

  本報通訊員 田達

  龍年元宵佳節之際,文化名嘴紀連海、美國卡爾頓大學教授趙啟光受邀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來濟錄製節目。他們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趣解春節傳統文化習俗。

  紀連海——

  古人借燈會“自由戀愛”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段描寫古代青年男女約會的詩句廣為流傳。很多人並不知道,詩中愛情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元宵節。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紀連海介紹,宋代歐陽修的這首《生查子》寫的是元宵燈會景象。古代元宵節叫燈節,詩中女子在夜晚賞燈去,碰上了一位男子,由此展開了戀愛。

  紀連海認為,元宵燈會是古代男女“自由戀愛”的重要場所,這一解説為元宵節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在古代農業社會,女子大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時女子能接觸到的異性只有自己的父親、兄弟、舅舅、侄兒等,幾乎沒有機會見到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子。”紀連海説,“元宵節的到來為年輕男女相會提供了機會。燈會上人來人往,花燈光線朦朦朧朧,此時結識異性更有‘談戀愛’的感覺。”

  趙啟光——

  龍年消解“恐龍病”

  “今年是龍年,我希望今年是龍的回歸之年,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歸之年。”美國卡爾頓大學教授趙啟光説。

  2012年龍年郵票的發行使得中國龍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華夏兒女的精神象徵,中國的崇龍習俗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

  “可是近幾年,中國似乎得了‘恐龍病’,龍的傳人被自己的影子嚇壞了。”趙啟光指出。2004年,奧運吉祥物評選委員會剔除六個候選形象之一的中國龍,理由是:“中國龍的概念非常硬朗,但它有王權、皇族的特徵,親和力較差,在一些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也不是很好。”2006年上海某高校有位教授説“龍在中國是帝王象徵,在西方是邪惡象徵,所以龍當文化圖騰易引起外國人誤解”。針對這些觀點,趙啟光一一進行了闡釋。

  “中西方文化接觸的幾百多年以來,西方人已經接受中國龍不代表邪惡的本質。最近幾十年來,龍在西方形象越來越積極,當代美國兒童喜歡看電視動畫片《龍的故事》,裏面各式各樣的龍善良活波,和孩子嬉笑遊戲,冒險于夢幻王國。美國電視臺很少重播連續劇,但這《龍的故事》反覆播了15年,已經培養了兩代美國‘龍之友’。”趙啟光講道。

  他介紹:“即便在帝王時代,平民百姓也沒有放棄對龍的愛好,在衣食住行、年節喜慶中尋常百姓家都有龍影飛舞,男女結合稱作龍鳳呈祥。”趙啟光認為,龍是中華百姓的文化象徵,幾個帝王孤家寡人沒有龍的“專利”。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