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外過大年

時間:2012-02-08 10:17   來源:北青網

 

  ■編者按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過完元宵節,才意味著春節的結束。春節有説不完的喜慶,説不完的故事。本期我們編發一個身在國外過春節的故事專版,文章中有講述身在國外的遊子如何“逢節倍思親”,自力更生自造氣氛與友人共度中國年的;有講述外國人爭看少林拳表演,與中國人一起過年的別樣滋味的;有講述使館人員和項目施工人員自辦節目,以解大夥兒思鄉之情的……

  不同於平時的《東張西望》版,這期專版雖然也關照了“用故事講述中外文化差異”的定位,但其宗旨是指向對屬於我們的根我們的文化的依戀。

  龍城中國年 搶看中國秀

  ◆阿聯酋◎文/老妖

  説實話九年前剛來阿聯酋過第一個春節的時候,那叫一個冷冷清清、悽悽涼涼,當時身邊中國人少,中國餐廳、超市也只有很小的幾家,而對阿拉伯人們來説,中國年也就是個平常的日子,一點氣氛也沒有!

  九年裏,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廣,來阿聯酋的中國人是越來越多!三年前這裡開了最大的一家中國商品市場——龍城,它吸引來了更多的中國商人,也帶來了更多的中國商品。龍城邊上的中國城裏住的大多數都是中國人,中國超市也越來越多、越開越大,中國餐廳更是東南西北,什麼菜係的都有。今年過年,超市裏到處都可以買到年貨、大紅福字、春聯。溫家寶總理更是在春節前夕來到迪拜、來到龍城和大家來了個親密接觸,接著大年初一這一天迪拜有名的七星級帆船酒店上更是用燈光打出一大幅龍的圖騰,那個喜氣、那個熱鬧!

  過年前幾天和阿拉伯朋友一起去這裡的大商場,還看到一場中國表演秀。富有東方色彩的廟宇背景,加上一群光頭的中國少林小子,表演了一場精彩的中國功夫秀!我站在一群人高馬大的阿拉伯人身後,拼命想往前再往前一點,無奈中國功夫的魅力實在太大怎麼也擠不進去,急得我大叫:“我是中國人,我要看來自家鄉的表演!”邊上的阿拉伯朋友卻笑嘻嘻地回答我:“你是中國人,你看了一輩子的功夫表演,現在就讓我們大飽眼福吧!”聽著周圍熱烈的掌聲,我發現大家對中國文化都極有興趣。於是決定帶著阿拉伯朋友一起過個中國新年!

  除夕夜我帶上幾個阿拉伯朋友直奔“小肥羊”火鍋店!本來我是打算訂個包房的,無奈包房早就全都訂出去了!我們只好坐在大堂裏,火鍋店裏熱火朝天,到處挂著紅燈籠,墻上還貼著對聯,一派新年氣象!大堂裏一片拜年的聲音,大堂裏不光有全是中國人的桌子,還有很多中外混合的,更有一桌是清一色的老外。

  朋友們邊吃著火鍋邊聽我説一些中國人過新年習俗,他們對中國的十二生肖非常感興趣,忙著打聽屬於他們自己的那一個生肖,其中有一個阿拉伯人正好是屬龍,其餘地人就打趣地叫他快點去穿上紅內褲!當我告訴他們其實我們中國人過年北方人還會包餃子吃呢,阿拉伯人都饒有興趣地吵著讓我再帶他們去吃正宗的中國餃子。聽我説了很多後,他們一致認為其實我們中國人過新年和他們阿拉伯人的新年有異曲同工之處。

  阿拉伯人有個節日,叫“開齋節”——在那一天裏,人們也都會穿上新衣服,小輩們一大早就出門到長輩家裏拜年,一走要走好幾家,孩子們每個人還會準備一個小包包,專門放收到的壓歲錢和巧克力糖果,並且像我們過年要吃年糕和餃子一樣,他們也有專門過節吃的甜點呢!

  正吃著飯呢,一個阿拉伯朋友從廁所回來,居然帶給我一個大紅包,紅包上寫著“大吉大利”的字樣!我好奇他從哪學來要送紅包的?他説剛剛看別桌有人在發紅包包,就趁上廁所的工夫向餐廳服務員打聽了一下,服務員就送了一個空的紅包給他,才有了他這一發紅包給我的壯舉!這可把我樂壞了,雖然我早已不是小孩子了,但收到紅包還是覺得好高興,這可是以前小時候每當過年我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呢!

  和老外一起過新年其實別有一番滋味,我不僅僅只是像以前一樣跟著長輩忙這兒吃那兒,現在我成了中外文化的一座小小橋梁,把中國的文化教給老外們,感覺得到他們是那麼的喜歡,雖然對他們來説可能只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對於我,它卻是非常有意義的,身在國外,學習到國外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把中國的傳統帶到國外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然後愛上中國!看著餐廳裏喜笑顏開的各色人種,我覺得這不僅僅只是我們中國人的中國新年,更是全世界的中國新年!

  美餐一頓剛出門時,看到中國城的上空飄起好多許願燈,不知是哪家正在向天空放送著新年祝福,我也趕緊在心裏給龍年許下願望:“祝中國的父老鄉親們:在新的一年裏開開心心、平平安安、龍年大吉、龍馬精神、闔家團圓、大吉大利、越來越健康!”

  年夜飯吃牛肉餃子

  ◆利比亞◎文/荊洲

  2004年12月份,我隨著公司的一個工程項目來到利比亞,冬季的利比亞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陰雨綿綿,冷風嗖嗖,溫度也就是在三五度的樣子。車開出的黎波裏機場,在兩旁滿是高大仙人掌和橄欖樹的柏油路上穿行,路上車不多,速度很快。半個多小時之後,來到一個獨門獨院二層樓,大家稱它為“暫住”,實際上該地區的名稱為“JANZU”。現在來看,這名字似乎包含某種特殊的含義,就像是一個項目的定義一樣,是一種臨時性組織。

  報到之後,項目經理微笑著告訴我,這個項目説是四個月工期,你就照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準備吧,人一旦出了國,崗位不能輕易更換,外方也是這樣要求的,要做好心理準備。我一下子感覺腳底下發虛,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只好既來之則安之吧。

  一個月的興奮期剛過,春節很快就到了,臘月三十,廚師特意留下我包餃子,在這個穆斯林國家,只有牛羊肉,更沒有韭菜,市場上有限的幾種瓜果蔬菜,熟悉的是黃瓜、番茄、茄子、豆角、馬鈴薯、胡蘿蔔、圓蔥,其餘都很陌生,水果中到處可見是血橙和椰棗。血橙不知是進口還是本地出産,一切開裏面的果肉就是紅彤彤的,看著顏色就有點怕怕啊,不過味道蠻好的。椰棗就是房前屋後那種高大的樹上的果實,幹幹的,甜得很膩人,吃幾個就吃不下了。超市裏,適合做中餐的調料幾乎沒有,有一次找到了“SoySauce”(醬油),興奮了很久,一下子買回很多。

  為了這頓年夜飯,廚師使出了渾身解數準備了八個菜,儘管數量不多,分量還夠,甚至還包了牛肉餡餃子。穆斯林的晚飯時間比較晚,晚上九點了,等待最後一輛施工回來的車輛鳴笛開進了院落,年夜飯筵席就開始了。沒有足夠的椅子,我們十幾個人站在桌前吃飯,面對美食,心情都有點複雜。這裡不允許飲酒,項目經理以茶代酒給大家敬酒,啞著嗓子説了很多,實際這麼緊張的工期,他就像是足球隊的教練一樣指揮著。有些人出國已經幾次了,他們提議大家一起唱歌,把氣氛調動起來,有人帶頭唱起了《電臺情歌》和《盛夏的果實》,我們一個老哥唱沙寶亮的歌唱得好,一陣不插電的清唱過後,全都報以一片熱烈的掌聲,有人甚至敲起了盆碗,我在想左鄰右舍肯定不知道我們在唱什麼。正當大家興致盎然的時候,忽然停電了,當時利比亞的電力供應也緊張,經常莫名其妙地停電,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直播的春晚肯定是不能按時看了,等到蠟燭點燃,節目繼續,朦朧中覺得,在異國他鄉,把我們召喚到一起的,無非就是一個緣字吧。

  吃過飯,年齡最小的小同事把我叫到一旁,悄悄問我,姐啊,你會裁褲腳嗎?他今天新買了一條牛仔褲,褲腳有點長,可是裁縫店都關門了,我看著他和我弟弟一般大的身形,只好咬牙應承下來,實際上我手工活兒也不好,大致量了一下他舊褲子的尺寸,就開始裁剪了,真是原生態純手工,勉強將就穿吧,縫好拿過去,小同事高興地穿上在地上跳了幾下,我倒是很不好意思,露怯了。

  當星月滿天,外面一片寂靜,樓上樓下男同事們已經開始棋牌大戰,我守在電話旁邊按著熟悉的號碼,想著孩子在老家過年,而我不在她的身邊,不爭氣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最終還是在無人處痛快地流淌下來。

  春節第二天,當地僱員得知昨天是我們的新年,都豎起大拇指祝賀,我們一個勁兒地“舒克啦舒克啦”,尤其是司機Derek,還和我們學會了幾句漢語,到處和人説,我們看著他那張無邪的笑臉,感覺難關就要過去了。

  從“冰點”到“沸點”

  ◆韓國◎文/緣起桃花

  一直以為,連端午都拿來申遺的大韓,對春節的重視程度,指定比咱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承想,大年三十的首爾街頭,與平日別無二致。那些在中國所處可見的春節元素,比如鞭炮、窗花、春聯、大紅燈籠、金橘樹、利是封,一概不見。非但如此,一些店舖的門口,碩大的聖誕樹依然在寒風中,過氣明星般招搖——未免也太OUT了吧。

  算了,既來之則安之。往年春節,哪次不是咱人品爆發、短信爆棚的旺季?他鄉無年景,咱就一機在手,和國內各路親友隔空共賀好了。摸出手機一看,傻眼了。合著半天,日韓的網制和咱國內不同,要想成功漫遊,非3G手機不可!如此一來,咱的那款非3G,立刻成了聾子頭上的耳朵,蕭伯納手中不中用的雨傘。可嘆俺辛苦積攢了一年的好人緣啊!

  到底不甘心,也不習慣,幻聽幻覺層出不窮,下意識摸了N次手機,受了N遍螢幕左上方“無服務”的刺激。外派韓國的先生看不過眼,掏出韓國手機,讓俺朝國內發了幾條春節賀信。收到的那幾位倒是善解人意,禮尚往來。只是回信讓人崩潰:@#¥~*@#¥!這都哪跟哪啊?不過,這堆亂碼如一段偈語,讓俺徹底放下塵心俗念,安於無年景,也無信號的現實狀況,立志調動一切資源,DIY一款中國式除夕。

  説幹就幹。先是和同樣留守首爾的田兄取得聯繫。兩家人一拍即合,結伴去了芳怡洞的一家烤肉館。順便説一下,在韓國不用擔心年夜飯的預訂問題,更不用擔心按時間翻臺的人滿為患問題。事實上,首爾是移民城市,很多人返鄉過年後,城裏的餐館較之往日明顯冷清。

  直奔餐館二樓。因二樓是椅座,少了盤腿之苦。加之此樓有兩個來自中國吉林的服務員。語言沒了障礙,自然可以賓至如歸,盡享主場之樂。

  落了座,三個挨肩大的孩子,很快就不分彼此,爭先恐後去自助飲料機DIY咖啡、雪碧。然後端著杯子,訓練有素地和大人頻頻碰杯,背誦吉利話:“恭喜發財!”“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工作順利,步步高升!”好話聽不厭,何況除夕夜。龍心大悅的大人們,少不得心甘情願掏出紅包,以資鼓勵。

  不知不覺,在觥籌交錯間,在發紅包的儀式裏,在先生手機播放的《步步高》音樂中,熟悉的年味兒,不期而至。甚至,比那些有信號的除夕夜,更加醇正厚重,滋味綿長。因為,俺可以心無旁騖,從公婆綻放的笑意,品讀舐犢情深和知足常樂;從小兒奔跑的身影,感受拔節生長和長江後浪;也可以和朋友微醺著,以赤子之心憶往昔,嘆韶光,説來年,醉裏不知身是客,一席貪歡。

  説到底,儘管這個除夕少了鞭炮齊鳴、張燈結綵,但年味兒,確切説,“年”所蘊含的“團聚、感恩、期許”的本味,一點兒不打折呢。

  我在國外上“春晚”

  ◆烏克蘭◎文/嚴濤1949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年夜飯邊看“央視”的“春晚”,這是一件多麼溫馨和快樂的事!看“春晚”已經成為相當多的中國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大餐”。現在由於CCTV-4的電視信號已在世界上很多國家“落地”,所以身在異國他鄉的因公外派人員和廣大海外華人、華僑也能在當地收看到“央視”的“春晚”節目,與祖國人民共用歡度中國年的快樂了。然而,在十多年前,“央視”的信號覆蓋率遠遠不如現在,在很多國家是收不到國內的電視節目的。這讓我憶起了那年在國外自辦“春晚”,自編自演小品的一段往事。

  1994年,我正在駐烏克蘭大使館工作,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我們就無法收看國內的電視節目。怎麼辦呢?年總是要過的!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遠離祖國,遠離親人,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來説,“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是難免的。

  為了調動使館全體人員的積極性,豐富館員的文化生活,緩解大家的思鄉之情,也為了擴大中國使館在當地的影響,借此機會搞些外交活動,使館領導決定,在剛剛裝修一新的新館舍裏好好組織一個包括吃、玩、樂等內容的春節聯歡活動。為達到上述目的,參加春節聯歡活動的不僅有大使館全體工作人員,還將邀請使館全體烏方僱員、部分烏克蘭民間友好人士、中資企業代表及留學生代表。按照分工,作為黨支部委員的我負責組織大年三十晚上聯歡晚會的節目。

  為了鼓勵大家能主動出節目,所以我決定自己先帶頭。演個什麼節目呢?有位同志出了個主意,她建議我編個貼近大家生活的小品演。我認真一想,對呀!可是,什麼內容才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呢?我想啊想……突然眼前一亮,想到自從我們來到烏克蘭,這裡物資供應緊張,有些日常用品有錢都沒地方去買,吃西餐吃不慣,過年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想到生活的諸多不便……又聯想到我曾下鄉11年的經歷,於是,靈感來了。經過反覆思考和努力,小品《洋插隊》終於“出爐”了。

  小品《洋插隊》只有兩個人物,一個是在某外貿公司工作的老張,他被公司委派到烏克蘭籌建辦事處,擬在那裏長駐;另一個是老張的大學同學,在首都機場海關工作的老王。其中老張是主角兒,重頭戲都在老張身上,老王只是配合一下。這老張自然由我來演,老王就是那個主持人老王了。

  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老張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帶著大皮帽子,羽絨服的口袋裏塞著滿滿的生活用品,還肩背手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顯得非常狼狽和艱難地上場,正巧在尋找登機口時碰到了老王,通過老張對老王的敘述及他們的對話,從側面反映了剛剛獨立不久的烏克蘭經濟困難,物資奇缺,我駐外人員生活艱苦的實際情況。當然,小品所使用的語言是詼諧幽默的。演出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掌聲和笑聲,我明白,這説明演出成功了。

  節目剛演完,女主持人小左還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張“留洋”烏克蘭,總共帶了多少件日用雜品?哪位觀眾回答的基本正確,誰將得到一份獎品。大家七嘴八舌亂猜一通,一位外國人竟説我帶了一個集裝箱的東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結果還是武官夫人看節目仔細,她細心地記住了我給老王嘮叨著列出的物品,她的答案最接近實際。那次,我表演時很放得開,可以説是“超水準發揮”,總之,演出效果不錯,真的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得到了一致好評。

  記得當時編寫這個小品時只是打了個草稿,並沒有字斟句酌地修改,打算上場時靠臨場發揮。事後,那張草稿早沒了蹤影。事隔多年後,我已把小品中自認比較精彩的幽默對話都忘了,可發生在異國他鄉的,為了過春節而自辦“春晚”,並自編自演小品的故事卻不會忘。

  中日不同的年味

  ◎文/淡淡的清茶

  那年女兒隨夫遠赴東瀛,做媽的心情有説不出的滋味。時至年三十全家人齊聚我這裡唯缺兩人,趕緊拿起電話去問候一下女兒。當聽到女兒的聲音我立刻告訴她,今天是年三十,該過咱們的中國年了!沒想到聽到的是女兒的一聲驚叫:“喲!您要不提醒我今天該過年了,我都不知道!因為我住的是他們公司的宿舍區,幾乎沒有中國人。我們在埼玉縣不在東京,華僑也較少。所以,一點過中國年的氣氛都沒有。”她接著説:“日本這裡只過陽曆的新年。”我好奇地問道:“那他們日本是怎樣過新年的?”她説:“這裡的風俗有一點與咱們相同之處,就是咱們説的元旦這一天,子女們也都回到父母家團聚也要吃團圓飯。但是這天的早上全家人要穿戴整齊一同去寺廟祈福、求籤,為新的一年祈求好運。您知道我最不信這個了,我不想求籤,結果他父親很不高興。”我趕緊説:“大過節的別讓老人不高興!你就求個簽意思意思。”她無奈地説:“是呀!我一看這樣了又有點後悔,本拽著我去求了個簽。我都沒看結果讓他看的。只要他爸不生氣就成。結果據他説是個上上簽,念給他爸聽,老人的氣也算消了。”聽到這裡我總算松了口氣一再囑咐:“以後逢過人家那裏的節日千萬入鄉隨俗,別惹老人不高興。”

  此時電話那端傳來了幽幽的思鄉之情:“媽,您那裏現在一定很熱鬧了,弟、妹和孩子們都回來了吧!年夜飯、菜也都快端上桌子了。可我這裡只有我一人,因為本在東京上班要坐好幾個小時的車才能回到家裏,我就在埼玉上班,所以回來得早一些。可是冷清的一點過年的氣氛都沒有。您這一打電話,以往過年的事都涌到我腦子裏了。今年您做的紅燜大蝦我是吃不上了,我爸準得大塊、大塊地吃您做的梅菜扣肉。您讓他悠著點,吃多了容易得高血壓。我弟我妹準得讓您做馬鈴薯沙拉,還得帶點甜味。兩人一大勺、一大勺地往嘴裏塞。對了!還有後起之秀(她的外甥女)絕不比他們差!唉!我最想喝的是您做的冬筍、香菇、蛋餃、粉絲湯,清香可口解油膩可是我喝不上呀!”聽到這裡我心裏更不好受,但是我不能有所表示。這時她話題一轉説:“吃飯前你們還得放鞭炮吧?本在這裡過新年時還跟他爸媽説,北京過年可以放爆竹,可熱鬧、可有意思啦!還説第一年到咱家過年,挑著竹竿放爆竹給他高興壞了。”她的這些話提醒了我,為了讓她心情好一些,我立刻叫來了她的侄子、外甥女,跟他們説:“快給你們的姑姑、姨媽拜個年!”孩子們搶著涌到電話前那個喊:“姑姑給您拜年啦!”這個説:“姨媽您從電話裏過來和我們一起放炮吧!”這時聽到電話的那一端裏傳來愉快的笑聲。我的孫子緊接著他表姐的話茬説:“姑姑你説過咱家最敢放炮的是我爸,我現在也敢放炮了,我敢放大挂鞭哪!一會兒我就去放,讓奶奶打開手機你聽聽我放的炮!”沒想到小傢夥想出這一高招,我立刻拿回電話説:“馬上就要吃年夜飯了,他們去放炮。我按小傢夥的主意做,打開手機讓你也能聽到過年的爆竹聲,就算和我們一起過年了吧!”

  此時我深刻體會到幾千年傳承的中國年味已經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裏,同時還感動許多外國人。這就是中國特有的年味!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