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蘭州眼中龍年的元宵節變遷

時間:2012-02-08 09:52   來源:中國甘肅網-鑫報

  “正月裏,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這首古老的童謠,總是會勾起很多人對於元宵節的記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2012年是農曆壬辰年,俗稱龍年。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的象徵。而從1940年的農曆庚辰龍年到2000年的農曆龍年,龍年的元宵節在不同年代人的記憶中留下溫馨的回憶……,在喜慶元宵佳節的美好時刻,讓我們一同和老蘭州回憶五度龍年的元宵節變遷!

  庚辰龍年

  時 間:1940年元宵節   關鍵詞:會館燈會全國有名

  受訪者:徐楓 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蘭州在解放前過元宵節,除了歷史傳承下來的民俗展示活動之外,最有特色的就是會館燈會和唱對臺戲。”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楓告訴記者,從清咸豐之後到民國期間,由於蘭州聚集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商業性會館,比如廣州會館、徽商會館等,作為春節的最後一天,也是各種商業活動在新的一年重新恢復的日子,各會館都會舉辦各具特色的燈會、茶會、酒會,在會館的元宵節中,燈會和燈謎是主要內容。由於蘭州是一座文化交匯和文化包容的城市,在蘭州各會館所舉辦的燈會中,集合了全國各種流派、各種藝術的花燈,燈會活動不僅五花八門,也顯示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流派文化。如果説在四川看燈會只能看到自貢燈會的話,在蘭州元宵節的燈會則是各種不同流派都能看到。

  而“唱對臺戲”則是老蘭州在正月十五的又一特色。徐楓説:“以前在元宵節,唱對臺戲在老蘭州是比較普遍的一種過節方式。唱對臺戲就是在一個地方有兩個戲臺,請兩個戲班,雙方通宵達旦地對著唱。這在以前的隍廟和農村地區都非常盛行。由於老蘭州對過年的概念是要過完正月十六,各社火隊封箱之後才算年過完。”記者 李鵬

  庚辰龍年

  時 間:1940年元宵節   關鍵詞:滿大街挂著清油燈

  受訪者:蘇殿軍 退休郵遞員

  説起解放前的元宵節,蘇殿軍老人回憶道,同如今相比,民國時代的蘭州城顯得狹小而安逸。而城裏最繁華的地區,就是商鋪雲集的如今中街子、張掖路一帶。一到正月十五,在這一帶的各家商鋪門前,懸挂著荷花燈、宮燈等各式各樣的燈籠。這些顏色艷麗的精美燈籠,大多是由綢子、紅布等扎制而成。而這裡也就成為了當時蘭州城中最耀眼的地方。

  “我們普通的老百姓家,由於手頭也不寬裕,當然挂不起那麼好的燈籠。一般在家門口懸挂的,就是清油燈。”蘇殿軍説,這種清油燈,形狀與現在的高腳杯很相似,有著一根燈芯,浸在清油裏面。而在那時候的元宵夜,滿大街懸挂著的清油燈,也成為了蘭州街頭最常見的景觀。一盞盞樸素的清油燈,看起來頗有幾分黯淡的火焰,卻訴説著當時蘭州百姓新年的喜悅和家中的溫馨。

  “有句老話叫做小年大十五。當時的蘭州人,在忙忙碌碌中過了臘月,很快,一年中最熱鬧的正月十五就來臨了。在老蘭州的民俗中,正月十五就講究個紅火,不僅要鑼鼓喧天,而且要燈火通明,而蘭州人們也借著燈火‘遊百病’。”蘇殿軍回憶道。

  “那時候,社火表演是從初八就開始了。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從早晨10點多一直到晚上,蘭州城的大街上,滿是長長的社火隊伍。一眼望不到頭的社火隊伍,在東面從東稍門(現廣場東口)進入蘭州城,而西面則由西稍門(現文化宮一帶)進城。”蘇殿軍回憶道,正月十五的社火隊伍,要比前幾天長出不少。那時社火隊頭到了城隍廟,而尾巴還在西稍門門外面。

  蘇殿軍説,當時社火隊伍最前面的是牌燈,用來給整支隊伍照亮。牌燈後面就是鑼鼓隊,也就是太平鼓隊,接下來是竹馬旱船,後面則是拉花姐兒、船姑娘等,而燈在社火隊伍的最後面。而各鄉村進城的社火隊,還要相互比賽,看看誰的表演更吸引觀眾。其中,燈的優劣也成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時的燈有竹馬燈、花籃燈、滾燈、走馬燈等。社火表演會持續到晚上八九點鐘。而當時的蘭州人們,就在這樣的喜慶和熱鬧中,結束了新年的喜悅,走向新一年的奔波和勞碌。記者 顏晨

  壬辰龍年

  時 間:1952年元宵節   關鍵詞:白天演故事 晚上耍社火

  受訪者:徐楓 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據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楓介紹,在解放後,蘭州的元宵節依然延續了古老的傳統,但與現在我們在元宵節見到的卻在內容和形式上均有不同。“那時蘭州人元宵節講究的是‘白天演故事,晚上耍社火’,而且每年都會評選出‘社火王’、‘社火狀元’。在白天的時候,人們運用高蹺、旱船、芯子等各種不同的表演方式來講述一個個民間故事;而到了晚上則點起火堆來耍社火。現在有人也在正月十五晚上跳火堆,但以前人們跳火堆的方式和寓意卻基本上不復存在了。跳火堆是根據‘薩滿遺風’所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火堆是要用麥草燃燒,在跳的時候人們帶著儺面,跳完後將儺面丟入火堆燒掉。在火基本滅了的時候,由有威望的年長者進行‘揚火灰’的習俗,用鐵锨將尚未燃盡的火灰高高拋棄,然後根據火灰裏火星的大小來預測來年莊稼收成的好壞。至今,在永登、皋蘭水阜鄉等地依然保留著這種習俗。”

  同時,徐楓告訴記者,當時在元宵節並不是人人都能吃到元宵的。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山區,由於當時沒有發達的製作工藝、商貿物流,使得當地的人是吃不到元宵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地人便自己製作了元宵的替代品,如“盒盒”(音gege)、用糜面做的“糖油糕”等。

  而且,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蘭州元宵節的燈謎射虎活動在全國都是非常有影響的,當時在五泉山、文昌宮、白塔山、隍廟,以及蓮池(現小西湖)的燈謎會都吸引著人們的參與。記者 李鵬

  甲辰龍年

  時 間:1964年元宵節 關鍵詞: 最盼望的是吃湯圓

  受訪者:鄭元傑 年齡:62歲

  “上世紀60年代初是一個特殊時期,物資很匱乏。那時我已經上小學了,當時過元宵節,我印象最深也最盼望的就是飯後的湯圓了。”市民鄭元傑説,那個時候過元宵節,每家每戶都會自己做湯圓。湯圓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芝麻、花生、糖。由於材料不多,做的湯圓個也很小,這樣全家人才能分上幾個湯圓吃。

  “那個時候,大家能吃上幾個湯圓已經很不錯了。不像現在,餐桌上的食物豐富得每天都如過節。在那個年代,湯圓在平時是吃不到的。”鄭元傑回憶説,那個時候過元宵節,菜肴不多,一般在年初三時,基本就沒啥好吃的了。等到過元宵節時,吃過晚飯後,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吃湯圓了。當時感覺湯圓特別香甜,那味道至今記憶猶新。

  記者 崔凱

  丙辰龍年

  時 間:1976年元宵節 關鍵詞:自製燈籠 扎出歡樂

  受訪者:王玉明 年齡:45歲 小學教師

  現在的元宵節,人們總與吃元宵、賞花燈、放鞭炮等聯繫在一起,形式和內容上雖多有創新,但一些舊的元宵節習俗,正在成為再不復見的塵封記憶。

  “雖然現在的煙花、綵燈變著花樣地出新,視覺和感官的刺激更加強烈,但與過去相比,元宵節的一些傳統正逐漸消失。以前十幾歲的小孩挑著自己做的燈籠,邊跳邊唱地跑馬燈,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王玉明回憶道,八十年代的元宵節時,整個蘭州城就像變成了“燈籠的海洋”。走遍蘭州的大街小巷,到處是賣燈籠的,有宣紙扎成的裏面放置著蠟燭的燈籠,也有塑膠的安放電池的電動燈籠,不少燈籠下面還挂著流蘇。可現在,走遍蘭州的商場、超市和小店,也很難尋覓到這些燈籠的蹤跡。

  在那個時代,對於家庭並不富裕的孩子們來説,在元宵節自己動手製作燈籠,成為了他們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小時候,家裏的經濟比較緊張,沒錢給我買燈籠玩兒,我就拿紙盒自己糊燈籠。離元宵節足足還有七八天,院子裏的孩子們就會不約而同的忙活起來。我們先用鐵絲扎兩個圓圈,做成燈籠的一上一下兩個箍,然後,再用彎曲成弧形的鐵絲,從上到下,一條一條把兩個鐵絲圈連接起來,這樣燈籠的骨架就做好了。接下來,用漿糊或膠水,把紅紙貼到骨架上,再在底下的鐵絲圈上墊一塊硬紙板,一個嶄新的燈籠就紮好了。等到正月十五那天,我就和院子裏許多小夥伴一起,充滿自豪的挑著自製燈籠,在大街上到處閒逛。”回憶起近三十年前的往事,王玉明依然是恍如昨日。

  説起如今的元宵節,王玉明不禁感慨道,許多的傳統節日,都只剩下吃了。一説起元宵節只會想到吃元宵,端午節只會想到吃粽子,中秋節只會想到吃月餅…….如果再深入地追問這些節日的起源、民間習俗、活動內容等等,能説上來的人便寥寥無幾了。與此同時,不少昔日蘭州街頭熱鬧的景觀,也只存留在當時人們的記憶中,再不復見。記者 顏晨

  壬辰龍年

  時 間:1988年元宵節 關鍵詞:坐在電視機前看節目

  受訪者:王女士

  在採訪中,不少市民説,相比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元宵節就“富裕”了。

  家住蘭州市區的王女士是1974年出生的,他記憶中的元宵節,雖然沒有現在的大商場、大超市,但市場裏的物資已經比較豐富了,在節日裏,想吃點啥,還是能夠滿足的。

  “那個時候,爺爺奶奶和父輩們,老是説我們生在了好時代。”王女士説,由於經濟發展了,娛樂文化也漸漸多了起來。除了傳統的燈會、舞龍舞獅外,不少家裏有了電視,一家人坐在電視前看節目也成了不少人的娛樂方式。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