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湖州龍

時間:2012-02-13 13:34   來源:湖州日報

  爆竹聲中,我們尋找湖州龍。在湖州這片土地上無處不彰顯龍文化的濃厚色彩,其中就有9條“非遺龍”不容小覷,長興百葉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龍,安吉的上舍化龍燈、竹葉龍、彰吳金龍以及德清的乾龍燈會則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另有安吉長隆板凳龍、長興方山烏龍、白峴布龍以及吳興橋東青龍被收錄在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

  在我國,龍的寓意深遠,它是世代所崇拜的圖騰,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龍文化,並在其基礎上誕生了舞龍這項運動。

  舞龍又叫“龍舞”、“玩龍”、“龍燈會”、“耍龍”等。早在商代有先民作“土龍”求雨的風俗,“龍”與“作”連在一起記載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的舞龍記錄之一。湖州經過漫長的文化積澱和代代傳承,也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龍文化。

長興:百葉龍幾經涅槃終成器

  要説龍舞,就不得不提長興百葉龍。

  1980年,一部名為《泥土的芳香》的電影將已有近200年曆史的長興百葉龍推向了全國;2006年,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産日,百葉龍被批准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年,長興百葉龍更是舞上了央視網路春晚的舞臺, 3分16秒的演出,將長興天平村荷塘生龍子的傳説和好稱“江南一絕”的百葉龍展現在全國觀眾的面前。

  舞臺上,演員們手拿涂有熒光粉的荷花和荷葉從兩側登臺,一對彩蝶緊隨其後,演繹著一番荷塘美景。隨著音樂的變化,演員將荷花巧妙相連形成龍軀龍頭,蝴蝶轉眼變成了剛勁有力的龍尾,與龍軀銜接,瞬間成了兩隻蛟龍騰空。

  誰能知道,百葉龍如今的成功,其實是經歷了艱難的涅槃重生。百葉龍出自長興縣天平村,經歷戰爭,人口從千余人一下銳減到幾百人。到1949年,百葉龍的製作方法基本失傳。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村裏的王長根、王如秋等青年農民走訪村裏老人,考證百葉龍製作方法,百葉龍得以復原。現在經過村裏幾代人的努力,百葉龍製作工藝日趨完美,僅龍頭就要100多道工序,組成龍軀的荷花則由近百片布疊成。

  有了百葉龍,更要讓它“活”起來,舞龍形式、規格經歷了多次改革。 1957年,天平村舞龍的農民在省群藝館的協助下,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百葉龍進行了第一次初加工,並獲得成功。

  1980年,經長興民間藝術家池文海再加工,堪稱“江南一絕”的表演開始受到中外媒體關注。同時,百葉龍被拍成電影搬上了銀屏。

  2000年,長興文體局邀請省舞蹈專家,實現了三大突破:演員陣容擴大3倍,變舞臺舞為廣場舞,一龍獨舞變為雙龍齊飛,並重新製作伴奏音樂,百葉龍煥發新春......

  如今,長興已建立了多個百葉龍基地及舞龍的隊伍,百葉龍在長興已成為一張拿得出、叫得響的品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當然,長興不只有“國遺”百葉龍,還有“市遺”方山烏龍、白峴布龍等,它們活躍鄉間,為廣大農村居民帶去歡樂,帶去文明和健康。像白峴布龍就是當地春節文化活動中的必備節目。新年以來,白峴鄉訪賢村、羅岕村和三洲山村3位舞龍隊長的手機就被打爆了,預約到府專場表演的電話響個不停。在來電中,不但有當地的預約電話,而且鄰省江蘇、安徽也紛紛打來電話預約表演,舞龍活動從大年初一至元宵節的行程排得滿滿的。

德清:一龍一景“乾龍燈會”

  在德清,坊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説,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乾元鎮境內,看到彩龍上下飛舞,喝彩聲連連,得知百姓正歡度元宵佳節,龍顏大悅,提筆欽點“乾龍燈會”四字。據考證,乾元鎮民間舞龍習俗古已有之,自南宋起就極為盛行。每到春節,家家戶戶爭邀龍燈隊,在自家門口的空地上表演,有的更是請到在主人的臥鋪前舞龍,以求吉祥。

  如今,德清縣的民間數十支龍燈隊散佈在全縣,龍燈風俗最為盛行區域集中在東苕溪兩岸、德清與杭州交界處,有人説可能與兩地人民聯合治水有關。“乾龍燈會”恢復後,舞龍表演成為活動的重要項目之一。

  今年元宵節前夕,第十二屆“乾龍燈會”如期舉行。迎著彩旗、走進乾元鎮乾龍大道,瞬間就眼前的情景鎮住了,觀眾雲集不説,舞龍者更是摩拳擦掌,來自德清縣各地的9條巨龍在搭建的舞臺前依次排開,可謂一龍一景,煞是好看。

  第一條潤德寶金龍是今年由地方企業贊助製作的一條26米的金色長龍。

  第二、第三條是一對銀龍,來自金鵝山村,該村舞龍隊曾參加西博會為40多個國家表演,參加乾龍燈會表演已有6個年頭。

  陸家墩的布龍排第四,舞龍成員年齡在30至40歲間身著藍色中式服裝,手戴白色手套,很是專業。

  由近千片桑葉狀鱗片組成,寓意來年蠶桑豐收的桑葉龍排在第五條。桑葉龍的一旁是第六條明星村的九曲王龍,舞龍者為了舞出精氣神,將自家的大鼓帶到了現場, 3名鼓手同時擊打,氣勢震天。緊接著是第七條聯合村老龍和第八條幸福村青龍,創建歷史可追溯到1890年和1910年,過去在農閒時常外出舞龍所得收入用來修橋鋪路。而全場唯一的女子舞龍隊手持荷花龍最後壓陣。

  這些舞龍隊成員年齡大則60歲,小則20歲出頭,均來自各行各業,舞龍的本事也都是各自村裏老一輩人傳下來的,可以説每條特色鮮明的龍,每個舞龍動作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傳承密不可分。手持桑葉龍龍頭的金山村施才毛,今年53歲,平日在村附近的廠裏上班。 18歲那年家中父親將舞龍技藝傳授于他,記憶中,他們村舞龍的歷史可以回溯到解放前。他説,同樣在自己兒子18歲時,手把手教會了他舞龍頭的本事,以後自己退下來,兒子會接著舞。

安吉:前有化龍燈後有竹葉龍

  “化龍燈”、“竹葉龍”、“板凳龍”……一條條造型各異的龍燈,從農曆大年初一開始就在安吉縣走村串戶,讓人們感受著濃濃喜氣。正月走村串戶舞龍在安吉有著200多年的歷史,適逢龍年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化龍燈”在當地小有名氣。傳200年前,一位姓朱的老人祖傳扎花手藝,將“荷花燈”、“蚌燈”、“花籃燈”、“鯉魚燈”等組合成了一條花龍,後演變成如今的上舍化龍燈,根據安吉縣誌記載其又稱“花龍燈”。以前村中科考捷報傳來,莫不以舞龍相慶,寓“金榜題名”、“躍上龍門”之意;過年舞龍慶賀來年風調雨順、祥光普照、五穀豐登。當今著名的中國八大龍之一的長興“百葉龍”就是“化龍燈”的嫡傳。“化龍燈”隊型變化繁多,通常表演人員由十余個小夥子舞動龍身,十余個少女組成花陣,還有2人舉導牌,一塊寫著“動則變”,一塊寫著“變則化”。整條“化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每節合時如一朵荷花,打開即是長為2米的龍身,節與節之間可用鐵鉤相連,構成完整的龍身。龍頭倒過來是只花籃,龍尾是條鯉魚。龍珠由一個紅色的圓珠嵌在一個黑色的海蚌當中。

  由“化龍燈”演變而來的昆銅鄉竹葉龍,起源於清朝光緒9年(西元1883年),也是享譽國內外。竹葉龍以竹、紙為材料創作而成,表演時同樣有分有合,龍軀是九盞竹筍燈、一盞龍頭燈、一盞龍尾燈組合成的竹葉龍,時而翠竹搖擺,時而竹龍翻滾,有竹海騰龍之氣勢,給觀眾造成瞬間竹筍、瞬間龍的感受。

  經過幾代藝人的不斷改進和創新,在“變”字上下功夫,用布替代紙製作的竹葉龍,可走陣勢、可舞龍;由翠竹交映、竹海成龍、竹龍戲珠等6種陣勢和滾竹龍、慢羅龍、跳龍身、跳龍珠、羅漢龍等8種舞龍形態貫穿而成,其中竹海成龍是筍燈變龍的關鍵所在。

  此外還有距今200多年的良朋板凳龍,發源於明代嘉靖年間的鄣吳金龍,高禹天子騰雲龍、遞鋪鎮石鷹村雙龍、梅溪鎮女子雙龍等都是安吉龍舞的代表。龍年伊始,安吉舞龍表演隊伍中又多了一條用毛筍殼製作而成的“筍殼龍”,它是報福鎮的村民用2012片筍殼做成的,寓意對龍年的祝福。

  總之,舞龍運動是一種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産,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即使時光飛逝、歷史變遷,承載著傳遞中華民族文化內核的龍文化並沒有因此消亡,反而成為了一種內在的、文化的、精神的,由人們一代代延續下來,相互聯繫、相互支撐的凝聚力量。這種力量來源於人們對於龍寄託的那份美好願望和喜愛。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