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在元宵節“近距離”感受“非遺”

時間:2012-02-07 15:5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太原2月5日電(記者劉翔霄)被譽為“空中芭蕾”的非遺絕技“山西背閣”,龍年元宵節前首次從黃土高坡趕赴深圳,在有著“中國景點縮小版”之稱的“錦繡中華民俗村”與遊人們近距離親密接觸。

  作為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産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今年農曆元宵節來臨之際,中國多個地方都在上演著一道“非遺版”的元宵節慶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傳統美的集中體現。”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趙中悅説,“在傳統佳節中與民眾互動,是更好地挖掘、保護和傳承好非遺項目的重要舉措。”

  截至2009年,中國共有崑曲等26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並有羌年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之後兩年,中國仍有項目陸續入選。遺憾的是,很多中國人對身邊的“非遺”並不陌生,對那些相距較遠的項目卻知之甚少。這場在元宵節前後“聚集爆發”的非遺展演,則令中國民眾大開眼界。

  元宵節前夕福州開幕的“兩岸民俗文化節”手工技藝展示中,不少都是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諸如脫胎漆器、茉莉花茶製作工藝、藤藝、古槐肉燒等不下20種,其中既有絕技,亦有美食,令當地人一飽眼福與口福。

  生活在北方的山西人羅小名不能親臨現場,但她從電視上收看了茉莉花茶的製作技藝。從小就喜歡喝茶的她,頭次知道了茉莉花茶的“前世今生”。她説:“讓人不禁對中國茶又多了一份愛,對茶的製作藝人多了一份敬意。”

  在山西太原,當地政府設計了一場“元宵節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被列為非遺項目的鑼鼓、舞龍、晉劇、高蹺等數十個非遺項目表演輪番上場,人們站在寒冬中翹首觀看,表演結束之前,捨不得挪動腳步。

  2012是壬申龍年,在四川南充,可追溯至清代的火龍表演也來為元宵節助興。參加火龍表演的都是南充市長樂鎮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鎮上老手藝人用棉、麻布手工製作成火龍的“皮膚”,併為其染色“點睛”。在火龍舞動的過程中,不時有膽大熱情的市民加入舞龍隊伍,引來圍觀群眾連連驚嘆。

  在青海、浙江和山東等地,“非遺”成了今年元宵燈展的主角。青海的大通花兒、大通皮影都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項目,在現代燈組的襯托下,又多了幾分時尚。浙江溫州僅非遺綵燈就達300多盞,其中不乏國家級“非遺”綵燈樂清龍檔,省級“非遺”綵燈甌海百鳥燈、樂清首飾燈、龍灣拼字燈和平陽髮絲吊燈等。

  在國際非遺節的永久承載地——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元宵節前後園內舉行了龍獅大廟會。無獨有偶,有著豐富“非遺”資源的深圳也不惜拿出“大船坑舞麒麟”等國家級“非遺絕技”,邀請魚皮畫、扇畫和花燈等民間美術、傳統技藝非遺傳承人現場秀“絕技”。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