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溪龍的故事 探訪《龍燈》傳説的起源地靈溪

時間:2012-01-18 14:12   來源:龍文化版整理

  浙江省金華縣有一條大溪,叫做“靈溪”,溪水從北邊的奇靈山上發源,順著溪谷流下,一直流到平地。沿著溪水流過的地方,散佈著不少村莊,村莊裏的人都靠種田生活……

  這是臺灣國語日報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俗節日故事》叢書第一冊《龍燈》的開篇之語。它講的是一個關於舞龍起源的民間故事。

  人們據此得出“中國舞龍故鄉在金華”的結論,並吸引眾多人士到金華尋找傳説中的“靈溪”、“奇靈山”。

  “靈溪,不就是家鄉門前的那條溪嗎?”

  陳亨和,玉山中學退休教師,玉山鎮佳村人。自小喝著靈溪水長大,又在靈溪之畔工作了大半輩子的他,對家鄉的這條母親河記憶尤深。他看到這一民間故事,很自然地將它與家鄉的靈溪聯繫在了一起。

  靈溪是玉山鎮的母親河,全長20多公里,穿越整個玉山鎮,匯集多條支流後,在佳村的東西兩頭作了兩次大角度拐折後,流入五丈岩水庫,最終匯至曹娥江。

  靈溪之名因何而來我們不得而知,但即便是生疏人,只要到這條溪邊走上一趟,就會不禁稱奇。

  記者在一個秋日的午後,循著它的流向漸行漸深。

  深秋的田野裏到處充滿收穫的景象,紅色的楓葉、金黃的稻浪、寧靜的村莊,簇擁在那寬敞而曲折的靈溪兩旁,相映成趣,步步生景。而正當我們為眼前的景色漸欲沉醉之時,突兀河道在那一座秀奇的山體前折了一個大彎,原本西北、東南流向的靈溪,在它的遮擋下,向南奔流而去,成了北南流向。人循著溪水,自然地進入到了一個幽靜、深遠的意境之中。

  它就是奇靈山,不高但長得很有特點,特別是那裸露示人的岩體,平緩的流線形體上,刀削人鑿般地“印嵌”著許多波褶,與底下的流水交融,規則而富有動感,倣若一條蜇伏於此的巨龍顯露出的一段龍身,遮擋著溪水,佑護著一方水土。

  水到此變得寧靜,溪到這開始幽靜。如果説,奇靈山前的溪流尚有些許野氣和霸道的話,那靈溪水流至這裡拐折後,變得溫順了,也柔和了。

  佳山生秀水,秀水環佳村。佳村就在那水流的不遠處,聳峙的群山、密集的樹群將它遮得半隱不露的。是自然的造化孕育了生機,還是先哲的智慧選擇了這裡?我們尚且為村址的貼切和自然而生探究之意時,一座古樸的石板橋不經意間已載你站到了村口。

  村民説,這座橋就叫靈溪橋。

  人行至此,一路尋訪溪名佑證的我,在那鐫刻在那石護欄上的“靈溪橋”三個雄渾的漢字面前,找到了答案。

  傳説的故事與現實的佳村有著多處驚人的巧合

  靈溪、奇靈山,兩個《龍燈》中的傳説地名都在此真切地叫喚著,那《龍燈》故事的情節在此又會有何注解呢?

  佳村村內和村外周邊有眾多以龍命名的山座、地名,“金衩龍、花龍塢、蟠龍、來龍頭、長龍”等等,陳亨和老人信口拈來就不下10多處。前不久,他和村裏的一群熱心人做了專門調查,村裏、村外以龍命名的地名有20處之多。

  龍是先民們的圖騰,以龍命名村裏的地名在古時多見,但像佳村這樣龍字地名之多卻不多見,更有幾處與故事情節的驚人吻合讓人不禁稱奇。

  《龍燈》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傳説中有一條龍,化身為一條蛇在人間佑護一方百姓。人們為感謝它對他們的恩德,燒香拜祭,還把大把大把的米丟到溪裏祈求來年豐收。玉帝知道後,震怒之下下令將靈溪龍斬成四段……

  生為靈溪龍,死是靈溪魂。靈溪龍被斬後,軀體飄落下來在靈溪邊上、佳村周邊形成了四座山:龍頭背、花龍岩、龍脖子和龍尾崗。

  龍頭背就在村裏。循著三州古道行往尖山方向,一塊突兀的高地上,有一塊突起的岩石,村民們稱之為龍鼻子。龍鼻子上方的龍額頭延至胡姓村民的家中。胡家後面一左一右分佈著兩口水井,井套是清代的,井壁卻是天然而成。在如此高的地勢上打井取水本就讓人叫奇,天然而成的井壁更是讓人不可思議,更有那清澈不涸的井水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龍頭背不遠的“龍脖子”也很特別。它附近、周邊的山地、田野地勢平坦,都是黑色土,惟有那“龍脖子”突起高聳,並且土質顏色也與周邊不同,以紅壤土為主。倣若那被砍斷的龍脖子尚在流血。

  花龍岩在佳村之東北,村民們稱之為龍身化石。這處山體也富有特點,一座山朝著田野緩坡而下,通體都是密密的植被、雜草,惟獨它一毛不長,光溜溜一體岩石,渾圓雄厚地臥放在那裏。山似連不連、土似遮沒遮,供人儋仰,引人暇想……

  這不正契合“巨龍被斬,分割的軀體散落靈溪”的民間故事?

  故事背後還有一些讓人無法破解的奇事。

  那被稱之為龍眼的天然深井,一個癡呆的婦女不小心掉了進去,村民們都以為她必死無疑,奇怪的是,她不僅沒被淹死,救上來後過幾天竟然不再癡呆了;

  還是那井,左邊的那口,一村民欲將之填了蓋房子,挖墻腳時,那平日裏乾涸的土地不想在他開挖時汩汩而出水流,經久不息……

  謎般的村莊,謎般的流傳

  佳村地名的自然巧合,地形地貌的天然吻合,讓人無法置疑這是《龍燈》傳説的起源地。但深山僻壤,偏僻小村,又怎將故事傳得如此之遠,如此之廣?

  《周氏宗譜》記載,佳村原是周姓的繁衍之地,他們隋朝之時遷居於此,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興盛時期,由此擴展,周姓村民在靈溪一帶分為西周、東周、前周、後周等幾個村,它們互為相接,盛極一時。傳説中當地有一條“十里長街”,街上“光雨傘鋪就有18家之多”。

  如今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但繁華的過去總有物料可證。佳村邊上,靈溪之西,村民們稱之為西周畈的田地裏,他們開耕種植,深挖淺鋤,一不小心就會翻到“磨石磚”。1986年,村民杜寶爐想到該地塊取土燒磚,翻去表層的熟土,不下一米卻挖到了一堂整齊鋪砌的磨石磚……

  三州古道經此延伸,古時繁華也在情理。繁華的背後,這裡留下眾多人文遺跡。佳村一華里半徑內,一度分佈著六庵四廟,至今,在原玉山中學校址內還保存有碑石。歷史學家吳晗幼年時曾隨父親到建於唐天佑年間的下覺庵就讀。

  傳説的流傳途徑我們不得而知,但置身於如此神似形具的佳村,遙想它昔日的繁華,我們不難作此斷想:這裡曾經商賈雲集,僧侶成群。商賈多,則傳得遠;僧侶多,則文化興。如織攘往的人流,將這裡的山水故事循著三州古道傳得越來越遠,一如那奔騰不息的靈溪,越流越遠!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