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馬同春鬧元宵”展望:在地國際化 國際在地化

時間:2012-02-06 14:12   來源:福建日報

  隨著“小三通”的開啟,十年前,也拉開了“兩馬同春鬧元宵”的序幕。當年,雙方還常常為了嘉賓位子如何擺放等瑣碎問題爭論不休。如今,“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已然成為“兩馬”人民在元宵節這一天約定俗成不可或缺的活動,並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不過,新的思考也逐漸産生——如何突破既有模式,把“兩馬同春鬧元宵”從短期活動上升為一種“兩馬”旅遊文化,並向國際化發展。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李青松多次來馬祖參加“兩馬”鬧元宵活動。他告訴記者,他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在“兩馬”鬧元宵現場看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因為春節、中秋節等通常以家庭聚會為主,相對而言,元宵節的參與性是最強的。所有人這一天都要出門賞燈,看踩街,這是兩岸中國人在一年之初最熱鬧的嘉年華。而“兩馬”鬧元宵又是兩岸借傳統佳節合辦的最有特色的活動之一,既不失傳統中國味,又融入了“兩馬”各自的文化,不但應該有兩地人民的參與,更應該向全世界推廣。西班牙傳統的鬥牛節、番茄節等早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國際盛會,吸引的遊客數以萬計,而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有高知名度的全民嘉年華活動還寥寥可數。“兩馬同春鬧元宵”完全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展,讓傳統在地佳節活動國際化,同時吸收國際文化豐富其內涵。

  那麼,如何把“兩馬”鬧元宵辦得既有在地味又有國際味呢?馬祖文化局專員吳曉雲認為,首要就是要把本土文化的特色充分體現出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馬祖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從福州、閩東地區遷居而來。因為獨處一島,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文化保留較為完整。這幾年,馬祖和福州的文化互動頻繁。馬祖的小學現在通用的《福州語——母語教材》就是和福建師範大學合作編訂的。而福州舉辦的福州話原創歌曲比賽的獲獎歌曲也被放到了馬祖的網路平臺上,吸引了許多馬祖人下載。這些“兩馬”合作的創作都可以在“兩馬”鬧元宵的平臺上展示,充分體現本土文化的特色。此外,由於馬祖的泰國新娘日增,今年這些泰國姑娘不但來馬尾鬧元宵,還帶來地道的泰國歌舞表演。嫁到馬祖的臺灣少數民族姑娘今年也獻上了原汁原味的臺灣少數民族舞蹈。這些都大大豐富了“兩馬同春鬧元宵”的文化內涵,使其具備了其他地方元宵文化所沒有的元素。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熱鬧一宿的元宵鬧完,“兩馬”效應如何延續,是福建師大歷史學院副院長謝必震這兩年最關注的問題。他表示,其實“兩馬”之間在旅遊上互補性很強,應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兩馬”的旅遊深度合作。馬尾船政開啟了中國現代造船史和海軍史,馬尾的海洋旅遊文化資源豐富。而作為“閩江口的珍珠”馬祖,則擁有獨特的戰地風光和被譽為馬祖“地中海”的古厝群等。但現在,閩江遊輪開到馬尾就回頭了,非常可惜。如果可以把旅遊路線延伸到馬祖,未來“兩馬”航線或許將不僅僅是“小三通”的便捷通道,還將成為兩岸之間最具特色的旅遊路線之一。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