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給你:“雷鋒傳人”郭明義30年的愛心之旅

時間:2011-09-22 09:05   來源:中國文明網

  守護採礦場公路

  每天走在拂曉孤寂的山路上,郭明義的心並不孤單,他經常一邊走一邊放聲唱著自己喜歡的《敢問路在何方》、《小白楊》、《打靶歸來》等歌曲。

  經過40分鐘的跋涉,5點40分,伴隨著歌聲,郭明義準時走進齊大山鐵礦的大門。從這裡,將進入40公里採礦場公路。

  走過一段山路,在一座山頂上,亞洲最大的露天鐵礦齊大山鐵礦盡收眼底:24米寬的盤山公路蜿蜒曲折在一座座山中間,巨型電動輪運輸汽車賓士在大山各個工作面上,正在繁忙工作的電動鏟鑽機、碎石錘、鑽機等大型礦用機械設備發出巨大的轟鳴聲……

  郭明義告訴記者,在採礦場40多公里盤山公路上,正在作業的電動輪運輸汽車有40多輛,這種汽車自重就有100多噸,裝滿礦石後重量就超過300噸,對公路路面品質要求高,對公路磨損也非常大。

 
郭明義(2010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這時,如同龐然大物一般的一輛輛電動輪運輸車迎面開來,郭明義向司機一一舉手敬禮,用對講機與司機交流,叮囑注意事項。站在一旁的記者忽然發現,來到這個鐵礦山谷後的老郭,舉手投足間透出的精氣神和臉上不時綻放著的幸福笑容,深深感染著每一個與他接觸的人。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現代化水準最高的大型鐵礦山,齊大山鐵礦年産值近30億元,每天的産值將近700萬元。採礦場公路,是維繫礦山生産運作的“血管”,承擔著每年5000多萬噸採剝總量、1500多萬噸鐵礦石的轉運和輸出任務。一旦“血管”阻塞或斷裂,給礦山、鞍鋼生産帶來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1996年,為了運輸礦石,齊大山鐵礦決定配備一名專業技術幹部,主管採礦場公路的設計、建設和管護工作,領導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責任心強、愛崗敬業”的郭明義。

在鞍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郭明義在獻血小板(2010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攝

  在礦山現場,記者初步體會到郭明義作為公路管理員的艱辛。他修築、監護的4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每天承受著300多噸重電動輪汽車的碾壓,修路築路根本不能間斷。在這條路上,郭明義每天走上走下,結實厚重的工作鞋,一年就走壞五六雙。

  “他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著採礦場公路。”與老郭同一科室的齊大山鐵礦生産技術室計劃員孫海榮告訴記者,老郭主管全礦採礦場公路的規劃設計、檢查驗收和考核管理。作為礦機關的專業技術幹部,可以不用每天到採礦場,一週去兩三次就可以了。沒想到老郭不僅每天待在採礦場,而且每天提前兩個小時到崗。有些同事以為他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沒想到他一堅持就是15年。

  據孫海榮介紹,礦山露天採礦場的作業平臺都是邊形成、邊生産、邊消失,不能建固定的休息室。因此,無論是突降暴雨、暴雪,還是大風刮得人睜不開眼睛,想找個躲避的地方都沒有,而且越是天氣惡劣,採礦場道路維修就越不能停。

  採礦場地處海平面以下150米,這裡的氣溫,冬天時比外面低5攝氏度左右,夏天時比外面高10攝氏度左右。郭明義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夏天他頂著烈日指揮修路,曾多次中暑暈倒在工作現場。修路作業區推土機司機單錫純説,光他看到郭明義嚴重中暑昏倒就至少有3次,由於採礦場沒水,等叫來水車才能把他噴醒,醒了以後他也不下山,還繼續堅守在崗位上。

  “可這麼多年來,我從未聽他發過一句牢騷。誰也沒有見他叫過一聲苦,説過一句疼。”孫海榮感嘆。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郭明義從37歲時開始幹起,如今已奮戰到52歲。當礦領導考慮到他年齡大了,想給他調換一個相對輕鬆的崗位時,他謝絕了。

  記者問郭明義為什麼要堅持每天提前兩個小時到崗。“沒什麼,習慣了,不早點來看看採礦場道路的情況,我的心裏不踏實。我來了,也能給現場的夜班職工們鼓鼓勁兒,讓大家爭取在交班前多搶點活兒。”郭明義輕鬆地説。

  “常人很難做到15年這樣起早貪黑的堅守,無論颳風下雨,酷暑寒天。只有像老郭這樣具備鋼鐵意志的人,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楊靖波説。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