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44年實現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承諾

時間:2011-08-29 14:25   來源:新華社

常德盛:靠熱忱誠信贏得信賴

    江蘇蘇州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為兌現讓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莊嚴承諾,44年來帶領全村幹部群眾,走出了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精神傳家”的強村富民之路,把蔣巷建設成為共同富裕、環境秀美、風清氣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常德盛所在的蔣巷村是常熟一個偏遠鄉村,曾經是一個土地貧瘠的“窮鄉”。1966年,23歲的常德盛成為一名共産黨員,並當上了生産隊大隊長。他第一次在兩間茅草房召開全村會議的時候,連條凳子都沒有。也就在那次會議上,常德盛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誓言,承諾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自那以後,他帶領全村400個勞動力,花了整整10年,憑著一條扁擔兩隻筐,硬是把1700畝低窪地改造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

  蔣巷村雖然在農業上取得很大成績,但由於缺乏工業,比起蘇南一些先富起來的村莊來説,村民們還談不上富裕。第一次辦工業的常德盛毫無經驗,放手讓投資者幹,結果到了年底,村裏不但沒盼到紅利,反而背負了200多萬元債務。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常德盛並沒有灰心:“我就是死,也要把蔣巷搞起來!”在隨後召開的村民大會上,他的決心換回了村民的信心。為還清債務,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推銷員,吃過閉門羹,掉過辛酸淚,遭遇過車禍,還落下了傷殘,靠著熱忱和誠信重新贏得了客戶的信賴,打開了新型建材的廣闊市場。他創辦的常盛集團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為華東地區知名的建材企業。

  “復墾復耕,土地擴增;綠化林網,生態平衡。”早在1986年,常德盛就大致勾勒出了蔣巷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想。

  蔣巷村曾投資500萬元辦了個鎮南化工廠,可工廠排放的廢水卻讓河裏魚蝦死掉、田裏稻秧枯萎。“環境污染了,要再多的錢也沒有意義。”常德盛果斷決定關閉化工廠,寧可賠上幾百萬元,也要給子孫留下青山綠水。如今的蔣巷村,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常德盛早已實現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承諾。

  在蔣巷村,40多年來幾度更改的“三不原則”,幾乎無人不知。早先,剛當上書記的常德盛知道自己“位子”高,會有人想走後門,為此他給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則”——不受禮、不吃請、不徇私。後來,村子發展了,他又更新了“三不原則”——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資、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坐高檔車子。進入新世紀以來,上了年紀的他再次發展了自己的“三不原則”——職務不搞終身制、職位不搞世襲制、廠班子不搞家族制。有人問常德盛,這樣自討苦吃為什麼?他説:“幹部要是搞起了特權,人心還怎麼聚,村裏的事業還怎麼幹!”

  常德盛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産黨員、孝親敬老之星、優秀鄉鎮企業家、創業之星和江蘇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記者朱旭東)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