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推進公民道德建設

時間:2011-08-29 13:48   來源:人民網

  感人事跡廣為傳頌

  道德模範的名字閃耀神州

  站在浙江寧波象山縣西周鎮隔溪張村水庫的小河邊,鄉親們的心情難以平靜,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傳遍象山半島:在華中農業大學讀書的隔溪張村大學生,為了營救溺水的鄰居而獻出了自己20歲的生命。他就是張瑜,譜寫了一曲90後大學生的青春讚歌。

  他的節儉令人震驚:一條毛巾,剪成兩塊使用;一個鹹蛋,他分三餐下飯;穿破爛衣,點煤油燈,他幾百元就度過一年;可他的慷慨也讓人震撼:32年前,他把補發的9600元工資一次性捐獻給希望工程;28年來,他資助學生近2萬人,累計金額20余萬元。他,就是江西省新餘市離休教師蔣國珍。

  這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80後女孩,也是一位樂於奉獻的愛心使者,開辦免費心理諮詢室,奔赴災區從事抗震救災心理干預工作,參與北京奧運會的志願服務,用愛心四處播灑著溫暖與感動。她,就是來自湖北武漢的志願者董明。

  2009年4月,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小穎接受了捐贈者的骨髓,而這是這位女孩繼2007年之後再次受捐贈。捐贈者就是厲莉,北京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助理。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一件件感人的事跡正引起全社會的強烈反響,而這些事跡帶出的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也正傳遍中華大地。

  各界踴躍投票

  1.13億張選票已經匯總

  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活動從5月31日進入全國公示和公眾投票階段後,各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報紙和網路投票,各地推選的公眾代表認真填寫專用選票。日前,3100多萬張網路選票、8200多萬張紙質選票,共有1.13億張匯總在一起。

  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單位,中國文明網、中國網路電視臺以及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網路媒體,又通過自己的方式,再次用生動的故事,每天重點介紹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首都文明辦利用“文明北京”官方微博廣泛開展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先進事跡學習宣傳,動員微博網友積極參與投票。天津市文明辦在市級主要新聞媒體開設“津門好人榜”、“身邊文明365”、“平凡的力量”等專欄,宣傳報道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和本地道德模範的先進事跡。陜西省文明辦以當地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陳進梅、王振治的先進事跡為題材,製作播出專題片《美德需要你我傳承,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跡》,並召開座談會,組織宣講會,擴大影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明辦在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站等媒體主要版面和時段開設“凡人新事”、“身邊的感動”、“身邊好人”等專欄,集中宣傳道德模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安徽省文明辦在安徽廣播電視臺製作播出道德模範專題節目,在安徽日報專題報道道德模範感人事跡,還邀請文藝名家以12名道德模範為主人公編創曲藝節目,在各地巡演。

  “道德模範故事匯”通過各地文藝家的精彩表演,在全國城鄉已被廣泛傳播;全國道德模範也深入社區、村鎮、企業、學校、機關巡講交流。道德模範的事跡正在成為人們傳頌、學習、議論的重要內容,關心、愛護、看望模範人物及其家庭也成為各地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社會共鳴強烈

  學習模範形成風尚

  隨著各地對第三屆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深入開展,模範人物的事跡和精神在社會引起強烈共鳴。

  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鎮塔灣村黨支部副書記于金蓮的話道出了人們的心聲:“從道德模範候選人身上看到了他們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道德的珍視與昇華。他們給予我們精神動力和道德財富,讓我們學會思考人生價值與內涵。”浙江省衢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初教係學生何夢雅則呼籲:“我希望所有的人都來關注他們的事跡,希望他們的崇高品德感染整個社會。”遼寧省鞍山市鐵西區環衛處永樂所清運班班長範文學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到: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和爭創一流的幹勁,作為一名普通環衛工人,就是用雙手扮亮家鄉,為城市整潔優美貢獻自己的力量。道德模範的事跡讓廣東省韶關市鐵路醫院黨委書記姚廣飛的心靈受到洗禮:“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成就的基石在於誠信。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到誠實守信,也要用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一起遵守誠信理念,共同建設美好和諧社會。”

  今年7月2日,杭州女工吳菊萍伸開雙臂接住從10樓墜落的女童,她的義舉感動了無數人,因此被稱為“最美媽媽”;而“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溫州當地人民群眾彰顯出的大愛精神,更讓我們看到道德的力量。

  他們都是平凡的人,但他們有博大的愛,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小錫這樣認為。他説:全國道德模範的高尚行為經過廣泛傳播,其道德內涵已轉化為普通民眾的自覺行動,越來越多的人正自覺地把愛融入社會大家庭中。

  春風化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用可親可敬的故事滋潤了千家萬戶,億萬人從中得到啟迪,受到感動。他們引領了社會風尚,他們不愧是我們時代的驕傲。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