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堅守誠信"誠二代":營口農民張鳳畢一家誠信還債

時間:2011-08-29 15:57   來源:光明日報

 

張鳳畢的小女兒張雪。資料照片

 

  當我很小的時候,記憶中總會出現幾個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到我家裏不是走親,更不是訪友,而是為了要債。我的記憶中有爸爸的嘆息、媽媽的淚水,也有陌生人的指指點點。當時我不懂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有漂亮的新衣服、美麗的芭比娃娃、無憂無慮的童年,而我所有的記憶就是抱著小狗躲在門後,聽著爸媽一遍又一遍地向人表達謝意和歉意。

  直到有一天二哥的變形金剛被新房主家的小孩搶走,昔日的玩伴不再找我玩耍,大哥臨服刑前抱著一大堆零食到學校看我,爸媽一天天不見蹤影,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我的人生或者説我們一家人的人生徹底地改變了。

  我曾試探性地問過爸爸是否後悔自己全額賠償受害者的決定,他一臉嚴肅地告訴我,“做人就要頂天立地,誠實守信,做錯了就應該付出代價,就要負起責任,全額賠償受害者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從不後悔。”

  7年讓我們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7年不僅改變了父母的容顏,更讓我們三個孩子知道了我們的父母是怎樣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堅強地生活下去。

  2003年是我們一家人人生的轉捩點,那一年,二哥輟學在家,做童工賺錢貼補家用,下班之後躲在一邊偷偷地看書,眼裏泛著淚花。爸媽雖已年近半百依舊堅強地勞作,我們聽不到城市的喧嘩,但他們卻用堅定的信念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社會有一種聲音,叫做誠信。

  2003年的某一天,家裏同樣出現了許多陌生人,有穿軍裝的、有穿校服的、有穿制服的……著裝雖然不同,但一無例外,手裏都拿著植樹的工具、禦寒的衣物和日常用品。他們來了,又走了;走了,又來了。留下來的,是鬱鬱蔥蔥的“誠信林”,是浸滿了愛心的“真情井”,是拔地而起的“愛心屋”。

  之後的一段時間裏,營口市文明辦、交警支隊、市中心醫院、地方媒體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都成了我們家的常客,在大家的幫助下家裏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土屋從此不再黝黑,荒山不再荒蕪,農家小院一次一次回蕩起笑聲。二哥輟學後又重返校園,拿起畫筆,用雙手重繪自己的未來。

  就在我們翹首期盼美好未來之際,2005年8月4日爸爸因病去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留下了“樹要成林、人要成才,債要還清”的遺言。2007年我和哥哥雙雙考上大學,面對現實我們眼望大學校門流淚。就在我們最無助的時刻,同樣是那些人,同樣是那些堅強的臂膀,扛著我們邁過了命運的又一道門檻。

  如今,“誠信林”已鬱鬱蔥蔥,我們也長大成人,回想起這麼多年我們一家人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我們總會想起那樣一句話、那樣一個故事:多虧一路有花。

  今年7月15日開始,光明日報連續報道了我們家的故事。誠如營口論壇網網友飛影所寫:“光明日報,中國最權威性的報紙之一,一個普普通通的營口大石橋的農民,以自己真實感人的誠信故事,登上了這個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黨報之一……”我知道,這不僅僅是對我們一家的褒揚,而是一張大報在社會的一片喧囂聲中,尋覓一顆顆誠信的種子落地開花的聲音。

  省委、市委領導的一次次批示,是畫在父親人生作業本上的一個個“對號”;網友們在論壇上的一次次“讚”和“頂”,是粘在父親墓碑上的一朵朵“小紅花”。爸爸您雖然去世了,但是,我們兄妹三人不約而同地在您的人生答卷上寫上“100分”。

  我們是誠信硬漢的兒女,您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遺産,但您傳給我們的誠信家風讓我們終身受用不盡。我們一定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您留給我們的人生必答題。

  其實社會不是缺少誠信,只是缺少我們喊出誠信的勇氣。在這個“富二代”、“官二代”屢屢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時候,我們張家的孩子向社會保證,做“誠實的二代,堅守誠信的高地”。同時也呼籲大家做一個講誠信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用誠實和信用栽植起一片又一片“心中的誠信林”。(張鳳畢小女兒張雪口述 記者 畢玉才 特約記者 劉勇整理)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