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好人”為何競相涌現?

時間:2011-08-29 15:56   來源:光明日報

“張聞明”系列報道之三

文明和愛心在張家港市每個角落擴散開來

  300多位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競相涌現,激蕩起陣陣文明新風,疊加起一座文明城市的新高度。

  連日來,本報對精神文明建設“老典型”張家港的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張家港精神文明建設的這種大環境、大氛圍必然會培育出‘張聞明’這樣的典型來。”長期研究精神文明建設的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方世南説,“張聞明”現象是一個區域性文化現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時代特徵。

  張家港市委書記徐美健告訴記者:“在長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過程中,張家港收穫了100余項國家級獎勵。沉甸甸的榮譽,迫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文明城市創建究竟為了什麼?為的是點燃百姓追隨‘好人文化’道德風尚的熱情,為的是塑造一座城市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內核,為的是這座城市在更高平臺上的可持續發展和子孫萬代的幸福生活。”

  在“道德滋養”中培育城市精神

  2010年8月,袁輝將120毫升造血幹細胞捐獻給了浙江一位患血癌的青年,成為張家港市第5例成功捐獻骨髓的志願者。他告訴記者:“能夠挽救一個生命,人生更有價值。”

  人生的價值追求是什麼?一座城市又該有怎樣的價值追求?張家港在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為這一系列問號找到了答案。

  時任張家港市委書記的秦振華回憶:“1995年,中宣部和國務院辦公廳在張家港市召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把張家港作為典型推向了全國。”“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成為那個時代我國精神文明的特質和典型。

  “我們一直堅持以張家港精神為內核的文明創建。”張家港市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張平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以來,張家港市著力推進城鄉大環境改造、城鄉一體文明創建,“隨著創建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一座城市的文明水準不僅表現在外部‘好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還應該體現在內在‘好品質’上。”

  17歲的少女作家郭秦,書櫥裏收藏著厚厚一沓受捐助孩子的來信,見證了“老慈善家”8年的“愛心之旅”;“52kd”論壇上的義拍公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網路張聞明”們“舉牌”,兩次義拍共籌得善款23650元。網友“江南才子”見證了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紅蕾學校捐贈的整個過程後,遂發出倡議:“從這些孩子眼神裏能讀出他們所缺乏的溫暖,我們應該為他們做得更多、更好。請讓傳遞愛心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吧。”

  愛心不僅在虛擬空間傳遞,更在港城的每個角落散開。截至目前,張家港市註冊志願者已達11萬人,佔城市常住人口的12%,他們的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

  在方世南教授看來,“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好人文化’道德風尚,在‘70後’、‘80後’甚至‘90後’中間得到了傳承和弘揚,這是‘張家港精神’內涵在新時期不斷豐富的生動體現,也成就了張家港這座文明城市的精神內核。”

  在互動融合中豐富文明內涵

  從物質文明形態看,張家港早已身處發展高平臺。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60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16.06億元。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張家港名列前茅。

  能夠始終在全國縣域經濟中保持領先地位,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張家港精神’引領下的文明發展方式。”張家港市市長姚林榮説。

  張家港西張工業區治安警官蔡純鋒,在工作中摸索出了“打一個預約電話、著一身便服進廠門、為外商辦一件實事、了解實情帶回一條資訊”的服務流程。2004年3月,投資商韓國伸進皮革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尚培,在韓國的一家知名網站上寫了一篇《我的兄弟蔡警官》。沒想到,韓國商人金鐘根看到文章後,很快趕到張家港,同蔡純鋒取得了聯繫。一個多月後,投資6000萬美元的可隆科技特(張家港)特種紡織品有限公司在張家港落戶。

  以“精神”和“文明”為核心的“軟實力”,對張家港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見一斑。姚林榮告訴記者:“張家港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是手心與手背、互為依存的關係。文明創建的價值追求,不僅僅是街道掃乾淨了,人説話文明瞭,更要使張家港精神的引領作用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上得到體現。”

  憑藉勇於探索創新、自我突破的“張家港精神”,張家港用三個月時間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搶”來了張家港保稅區,實現沿江開發和外向型經濟大發展。2005年底在江蘇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後,張家港市一著不讓地開啟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十二五”期間,張家港要努力建設成為“富有獨特精神、臨港産業發達、長江文化匯聚、生態優美宜居、各種文明形態高度協調”的現代化港城。

  在共建共用中提升文明價值

  張家港市委書記徐美健認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在於提升每個人的文明指數。追求人的文明和人的現代化,是張家港市文明城市創建的根本點和落腳點。

  文明創建依靠群眾,也是為了群眾。如今,創建融入了每個張家港市民的生活當中,融進了市民對誠信品質的理解和追求。走進張家港城區,無論是公交站點,還是居民小區,步行不超過一公里,就能看到橙色的公共自行車網點。這是全國第一個實現政府買單、請市民免費騎公共自行車的城市。運作一年來,市民都能按時歸還自行車,沒有丟失或損壞一輛車。

  張家港提出了“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制定了《張家港市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公務員、農民、城鎮居民、未成年人、新張家港人等五大重點群體開展文明素養教育。

  除了通過道德模範等典型引路,張家港推出了“獎文明”政策,以期更好地引導老百姓的價值取向。

  張家港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2月率先制訂了《張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設獎勵辦法》,三年來共發放獎勵金800多萬元。南豐鎮的永聯村,更是從2003年起,每年拿出近千萬元設立“文明家庭獎”。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告訴記者,“獎金髮得越多,我們越開心,因為這表明村民的文明素質在不斷提高。”

  “張家港精神”包含的厚道、寬容、好客,使這座城市在共建共用過程中,不忘為港城建設灑下汗水的“新張家港人”,給予他們“同城待遇”。在張家港生活,“新張家港人”梁井全感到“自豪,幸福”,所以他“很想為‘第二故鄉’做些好事、善事。”在他負責管理的張家港市首支“新市民”組成的社區服務隊裏,他帶領隊員們長期為全市弱勢群體排憂解難,免收人工費。

  “新張家港人”追隨著文明城市的步伐,用愛心豐富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記者 蘇雁)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