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熱議“張聞明”現象

時間:2011-08-29 15:56   來源:光明日報

  “‘張聞明’現象折射出了一座城市高尚的價值追求,體現了崇德向善的時代精神。”在閱讀了本報關於“張聞明”的系列報道後,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張火炫告訴記者,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城市的各類環境品質,更要注重城市精神的塑造,特別要提升市民的道德修養。從2004年起,常州以“道德講堂”為載體,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方式,讓更多的“好人”走上講堂,傳播道德理念和文明風尚,“道德講堂”成為了深受常州百姓喜愛的“明德堂”。

  “你知道‘張聞明’的事跡嗎?”當廈門市民被問起時,眼裏閃爍著興奮。“一座文明城市需要的是什麼?是像‘張聞明’這樣的靈魂人物。其實,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張聞明’,需要我們用心去一個個挖掘出來,用他們發自肺腑的真情,去引發無數靈魂的共鳴。”武警廈門市邊防支隊政委陳高峰告訴記者,“張聞明”的精神,很寶貴的一點在於堅持。廈門這座城市也正是有無數的好人在不斷堅持做好事,為文明城市彈奏出了生生不息的旋律,才使廈門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如今在廈門,志願者隊伍已經達到30多萬人。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紅波教授認為,“好人文化”根植於人類善良的本性,是群眾最樸素的道德情感體現,它不僅能滿足老百姓最基本的道德需求,也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它作為一種價值導向、文化影響,又引導、塑造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張家港倡導並形成了以“張聞明”為代表的“好人文化”風尚,形成了越來越龐大的“好人群體”,南寧則提出了“能幫就幫”的文明城市創建口號。如今,南寧市已形成了以青年為主體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黨員義工隊伍、愛心小分隊等,隨時溫暖著這座城市人們的心靈。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方世南認為,新時期的文明城市建設,已經踏上了從外部環境創建轉向城市精神內核塑造的內涵之路。作為以宣傳意識形態為己任的中央媒體,光明日報及時把握住了這一新情況、新特點,連續三天在頭版醒目位置集中報道張家港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涌現出的典型“張聞明”。光明日報用百姓熟悉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集中報道發生在老百姓中間的好人好事,營造新時期“好人文化”這一平凡而崇高的社會風尚,堅持了新形勢下宣傳報道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和首創精神的原則,為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力,增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奠定了思想基礎,在潛移默化中達成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與認同。(記者 蘇雁 馬躍華 劉昆)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