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範昭示的“成功”含義

時間:2011-08-29 14:53   來源:光明日報

  5月31日的光明日報,32個版的篇幅,呈現了317名“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的事跡,又一次讓讀者收穫了平凡的感動,得到了心靈的洗禮。報紙上,有的標準照儘管不太清晰,卻正是最普通、最基層的影像;事跡介紹儘管都不足千字,卻是最真實、最閃光的人生記錄。他們中有投身農業科教事業的知識分子王慶煌、時翠平,有紮根海島的醫生鐘杏菊,有處處受群眾歡迎的宣講家米吉提巴克……

  歲月的滄桑,使很多候選人的臉龐爬滿皺紋;基層的生活,也讓他們的神情顯得沉著。細讀他們的事跡,那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故事,可以感動和教育我們每一個人。那些在蕓蕓眾生中閃爍的人性光輝是最美的。

  89歲的河南奶奶陳九,在許多老人頤養天年時,仍為一家四口的生計奔波,獨自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91歲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為3個男人的生活支撐;

  楊德碧,是重慶市涪陵區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以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擔,19年如一日,侍奉著亡夫前妻的父母;

  李國峰是盲人,本身就需要照顧,可為了80歲的老母親,他在“黑暗”中通過聽覺、觸覺了解世界,不僅學會了生活技能,還學會了做生意、拉板胡,為老母親撐起晚年的幸福……

  簡短的事跡,不是“秀”苦難、比“命苦”,而是讓人們看到了災難的無常和命運的多舛,看到了普通人在困難中的堅守、在平凡中的執著。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種“原生態”——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在神州大地傳承,忠孝文化在普通中國人血液中自然流淌。

  按照世俗觀念,這些候選人植根基層,掙錢不多、做官不大,甚至連像大多數家庭那樣健康、安逸地生活也是“奢望”——在物欲、名利觀念非常強的現實社會,他們中的許多人遠達不到“成功”的標準。但就是這些平凡的人,用道德的力量與困難抗爭著,不棄不離,成為社會倡導的成功導向。

  説到“成功”,前段時間,正好一位教授向研究生們發出指標:“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在他的“成功學”中,只有財富標準而無價值關懷,似乎艱苦是一種人生挫敗。而在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中,那些最普通的老實人、最平凡的好人、並不富有的凡人,讓我們重新審視“成功”的含義。他們的成功,是內心的堅強與滿足,是美德的張揚與昇華,是帶給世界的震撼和感動。

  當我們進入財富的時代,不少人以金錢作為成功的刻度。現在,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提出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唱響了社會主旋律,成為全社會呼應和弘揚的道德標準。(張玉玲)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