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最美”的人不再獨行

時間:2011-08-29 14:50   來源:人民日報

  普通人的道德勇氣不僅來自於個體的自覺,更需要社會的呵護和激勵

  總有一種感動讓人怦然心動,總有一種情感“秒殺”無堅不摧。在蘇州木瀆鎮,一位少女在暴雨中為殘疾乞丐撐起一把雨傘;在贛州南門文化廣場,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在安徽亳州一間簡陋的屋子裏,一位白髮蒼蒼的母親艱難地給癱瘓在床的兒子喂粥……當這些令人動容的瞬間被定格,在微博和論壇上被數以十萬次的轉發的時候,一種溫暖的力量,正推動著我們迎來灑滿陽光的秋天。

  這些瞬間也恰如一部正在書寫的愛心之書的封面。近期,一大批平凡的“溫暖人物”,構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愛心譜係”。“最美媽媽”吳菊萍勇救高空下墜的女童導致手臂骨折,“最美奶奶”柴小女奮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犧牲,“送水哥”3年堅持給農民工免費送水,“板凳媽媽”許月華37年帶大138個孤兒……

  尤其讓人感嘆的是,這些溫暖你我的“小人物”們,大多在網上率先走紅,受到無數網友的追捧、讚美。“請坐,大叔!”廣州地鐵車廂內,一位農民工因怕弄臟座位而蹲在一旁的圖片,引起人們熱議。眾多網友對普通勞動者的善意和力挺,更讓人看到了一種久違的價值觀的回歸。這足以讓我們略感欣慰:誰説真善美在今天是稀缺品?誰説真善美在今天沒有“市場”?

  “草根愛心”靜水深流,滋潤大地,必能釋放巨大能量。但不容否認,我們的社會今天還在遭遇“道德沙塵暴”。社會轉型期,利益的分化與侵蝕、觀念的多元與錯位、社會的發展與陣痛,使得道德的挺立與生長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社會生態。在社會道德領域,我們並不缺少各種“最美”,但也不得不面對那些“最窘”——在一些地方,施以援手、見義勇為者不再被感激和頌揚,反而被訛、被告、被索賠,徬徨于無地。“彭宇案”、“李凱強案”曾讓不少人“很受傷”,也讓人困惑:法律能否也給善良一個公平的交代?當我們為那些“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的平凡好人而喝彩的時候,也許更應思考:我們的社會——從圍觀者到媒體,從有關部門到法律制度,能不能及時挺身而出,給在打壓中下墜的道德力量一個向上的托舉?

  普通人的道德勇氣不僅來自於個體的自覺,更需要社會的呵護和激勵。就像自然生態被破壞,最終會懲罰人類自身一樣,“道德生態”一旦被破壞,同樣貽害無窮。如果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淚,病態的價值觀就會由此“立論”,人心的“冷漠症”就會傳染開來。最典型的事例是:在幾起救人者被告的無奈之後,近年來,多次發生了老人跌倒無人幫助最終死亡的悲劇。

  培根説過: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今天的道德勇氣和道德踐行,更呼喚道德生態的涵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重新確立價值坐標,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度推進“精神的成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和付出。(詹 勇)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