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不能讓個人慈善陷入道德困境

時間:2011-08-29 14:48   來源:光明日報

  前幾日,來自徐州睢寧的孫伯聰夫婦,在“中國首善”陳游標的公司門口長跪不起,原來是特意前來籌集女兒50萬元的骨髓移植費用。在陳游標的協調下,公司工作人員給了夫婦倆7000元應急。但夫婦倆希望陳游標一次性解決50萬元的手術費,這架勢讓工作人員不知所措。

  為了宣傳慈善,陳游標不惜在公眾面前用錢堆起“錢墻”。據他本人説,這不是炫耀,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號召更多人投身慈善事業。但在普通人看來,這大概跟傳説中的“金山”、“銀山”差不多,是能救無數人于水火之中的強大力量。於是,越來越多陷於困境的人紛紛向其求助。

  給,還是不給,這是個問題。施助,會引來更多求助者,自己能否一一救助,也是個問題;不施助,又不忍心看著對方繼續在困境中掙扎,甚至還要面臨求助者和公眾的指責。這種境況,很容易使個人慈善家陷於道德的自責與譴責中。

  陳游標面臨的困境,其實是所有以個人之力從事慈善的人的困境。陳游標的實力比較強,相對來説感受或許會輕一些,而對其他熱心慈善事業的普通人來説,有限的個人能力與近乎無限的求助者之間的矛盾,只會使他們應接不暇,疲於應付。曾經借錢捐助的叢飛生前就説過:“我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卻下不來了,真是無力再往上走,但也沒有下梯之路。”

  這種個人慈善陷入困境的例子,很容易讓有志於慈善事業的人知難而退,壓抑其投身慈善的熱情。實際上,專門從事慈善的社會組織之所以出現並不斷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可以避免個人陷入類似的道德困境。任何一個有志於慈善的人,無論其能力大小,都可以向慈善組織捐款捐物,由慈善組織代表自己將善款、善物用於最需要幫助的人。個人無須承受索捐壓力,窮困者也能方便地找到求助之門。

  事實證明,社會慈善比個人慈善更有效率,慈善事業的組織化和專業化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所以,從長遠來看,像陳游標這樣“及時雨”式的個人慈善必將逐漸弱化,專業的組織化的慈善機構必然得到極大的發展。問題在於,我國民間慈善組織長期得不到正常發展,公辦慈善機構的透明度和效率不高,甚至出現漠視窮困者的現象,特別是最近經過一系列誠信危機事件後,其社會公信力更是降到了冰點。

  避免個人慈善陷入道德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社會慈善組織。不僅要對現有慈善機構進行改革,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把慈善當做自己的使命,還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法規、政策等方面扶持民辦慈善組織,激發全社會的慈善活力。這樣才能讓陷入困境的人們順利獲得幫助,也讓慈善真正變得人人可為、簡單易行。(張楠之)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