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時間:2011-08-29 13:13   來源:《北京日報》

要探索“陌生人社會”誠信建設路徑

  徐惟誠

  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存在和健康發展的道德前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産的是商品而不是單純的産品。商品為交換而生産,生産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實現交換價值,只有經過交換,其使用價值才能得到實現。商品交換又必須經過貨幣這個一般仲介物才能夠完成。這種生産和使用的分離,使社會分工得到極大的發展,使資源得到盡可能合理的配置,也為科學技術的使用和不斷進步開闢了廣闊的舞臺。但這種生産和使用的分離,以及兩者之間連接的無數中間環節,又為不誠信行為的産生提供了條件。這反過來又限制和影響了市場經濟本身的健康發展。現代世界,誠信是最重要的投資環境。企業正常的經營和管理,商品的流通,市場的繁榮,金融結算,人才的培養和流動,勞動就業和勞動保障,鼓勵新技術的採用,消費權益的保障,以及人際交往的許多方面都離不開誠信。誠信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必要條件。目前在這方面的缺失已經造成群眾強烈的不滿。

  在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之中,誠實守信佔有重要的地位。“仁義禮智信”,誠信是五德之一。“人無信不立”,“一言九鼎”,“不輕然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許多成語流傳至今。但是,過去的誠信主要是在小生産的基礎上形成的,主要是在“熟人社會”的圈子裏維繫的。失去信用的人很快就會失去周圍人的信任。失信行為的空間受到限制,就比較不容易氾濫成災。

  現代市場經濟使人的交往範圍無限地擴大了。在“陌生人社會”中,人們很難在這無限多的對象和無限多的行為中辨別真偽,決定取捨。這就為失信者甚至惡意作偽者擴大了生存空間,也擴大了失信行為的受害面。在新的情況下當然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建設,完善各種必要的法律和規章,杜絕各種失信行為産生的渠道,提高失信行為的成本,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和懲處。但是一般説來,這種制度建設往往有滯後性,很難做到事先設防。同時就要加強有關誠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誠實守信的美德。

  值得注意的是,廣大群眾是不誠信行為的受害者,在社會上提倡誠實守信當然是得人心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幫助群眾提高保護自己免受各種不道德的欺詐行為危害的能力。事實上,許多群眾也正是這樣做的。一些信用不好的人就很難在親友中借到錢,一些品質不好的品牌商品銷量急劇下降。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這種認識已經超越直接經驗的範圍,一個人過去某一方面的信用記錄不佳,今後在就業、任職、投資、貿易、買保險等許多方面就會受到限制。並不是那些地方的政府對此有什麼嚴格的規定,而是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自然選擇在同失信者打交道時更加謹慎。有了這樣的心態,就可以在新的條件下讓人們的守信程度和被他人信任的程度發生正相關的關係,廣大社會的自然人和法人都成為保護自己利益的社會誠信的自覺守護者,才能大大壓縮不守信行為的生存空間。

  (作者為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倫理學會顧問)

  什麼才是積極的幸福觀

  助人為樂能夠感動中國,是因為這種品質中積澱了我們中華民族仁愛美德的文化基因。中國特有的血緣文化傳統,宏揚群體價值取向,強調同胞親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種傳統文化在今天就體現在社會主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主義原則中,體現在東方文化的價值取向之中。

  助人為樂的道德模範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這種行為中體現出的是一種難得的堅毅品質和人生習慣。“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每個人都有“習慣”,但不是一切習慣都會令人感動,康得在論述後天道德教育作用時,強調“習慣的事情”與“應該習慣的事情”是兩回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的人生習慣是一種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應該的習慣”。

  助人為樂美德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和幸福觀。有人認為腰纏萬貫是幸福,有人認為位高權重是幸福,有人認為逍遙自在是幸福,但也有人在幫助他人、服務奉獻中感受著人生的快樂和幸福。這引發我們對許多社會現象進行另一種思考和對比:社會中有的人可能“貧窮”得只剩下百萬物質,而道德模範在助人為樂精神世界裏是個富翁。

  任何一個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社會關係中,在助人為樂者的精神世界中,個體“小我”已化在“大我”之中,他人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他人的快樂也是我的快樂。助人為樂者往往在與大愛同行,“快樂著你的快樂,幸福著你的幸福”,用雷鋒的話來説,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在大我、大愛和助人為樂大德中延展自己的生命意義。

  助人為樂道德精神不僅僅關乎人性品質,也關乎國家發展與社會和諧。“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胡錦濤同志在會見首屆全國道德模範時這樣強調。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利益多樣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政治經濟利益、思想文化的碰撞,都對人們的思想意識、人生觀和價值取向産生著影響。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獲得了極大發展,社會文明和精神風貌主流也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醜的人生觀和社會現象,與社會主義道德精神格格不入。助人為樂精神對於國家發展的道德力量在於,它使社會人際和諧而溫暖,在精神關愛與互助氛圍中使社會更加凝聚和整合。

  和諧社會與人民幸福也需要助人為樂這樣的道德精神。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讓人民群眾有幸福感。這是我們國家的責任和目標,但也需要全體社會成員一起努力。助人為樂精神的特徵,就在於它使公民以個體的力量關愛他人幸福。許多助人為樂的道德模範,或扶危助困,或志願服務,或捐資助學,以各種方式和力量對他人和社會奉獻愛心,在財力物力援助的同時,也帶給人們人間最寶貴的情感助力和心靈溫暖。而且,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互助互愛氛圍中,人人給予,人人奉獻,人人就都可能獲得道德的回報。在今天和諧中國和人民幸福的指數構建中,我們很需要助人為樂這種體現人類美德和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