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德州婦女登上南城門,走到大寺閣,俗諺:“爬爬城,不腰疼。”黃縣(今龍口市)婦女走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説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元宵節除了各種慶祝活動外,中國民間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是婦女。 所謂走百病,屬於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婦女避災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明清時尤為盛行。清康熙《大興縣誌》載:“元宵前後,賞燈夜飲,金吾夢池。民間擊太平鼓,走百索,婦女結伴遊行過津橋,曰:‘走百病’。”“走百病”在民間是很講究的,必須是在特定時間進行,婦女們聚合在一起,或走墻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是指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祈盼家庭人丁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