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樣過元宵:年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時間:2012-02-06 09:29   來源:文匯報

  春節之後,在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中,又一個大節日來到,那就是元宵節——正月十五,這一天也叫上元,因此這個節也叫上元節。

  元宵節的“元”當然是指上元,宵指晚上,就是説,這個節日與除夕、中秋節一樣,也是一個以夜間活動為特色的節日。而夜間的節俗活動主要是放燈、觀燈,所以這個節日也叫燈節、燈夕。

  雖然説元宵節的正日子是正月十五,但節期可遠不只十五一天。正月十五,只可以説是元宵節的正日子,節俗活動的延續時間前錯後挪,要長得多。在唐代,在十五前後各展一天,為三天;到宋代,由三而五,又加上了十三和十八,十三叫試燈,十八叫收燈。

  元宵作為燈節,節俗當然多與燈有關,比如開燈市售買花燈、街衢張燈挂彩,人們逛燈市、賞花燈、猜射燈謎,婦女乘月光燈影走橋摸釘,與夜有關的還有放焰火,還有晝夜都可以鬧的舞龍舞獅、高蹺旱船,當然還要吃元宵……

  節俗原始

  關於元宵節俗的形成,説法頗多,但一般認為在漢代就粗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在夜裏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史記樂書》説:“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夜祀,至明而終。”太一也叫“泰一”、“泰乙”、“太乙”,早在戰國時期即被人所奉祀。據稱,太一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于漢武帝。相傳另一位漢代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他是在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之後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

  不過,和前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代的另一位皇帝——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漢明帝敕令燃燈與佛教有關。《西域記》稱古印度摩揭陀國正月十五日有觀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舉,屆時僧徒俗眾雲集,頗為可觀。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

  元宵節的形成,還關係到古代國家制度的一些調整。中國歷史發展到漢代,已經遠離了自由的、朝氣蓬勃的先秦,社會管理趨於嚴格。當時的都市實行“宵禁”,專門有執金吾者站崗執勤。但宵禁不利於元宵玩樂,所以朝廷調整為金吾不禁。《漢書》説:“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漢代以後,戰亂連年,民生凋敝,娛樂活動難以展開。至隋,國家又趨於統一,節俗活動也就盛行起來。而當此之時,卻有人出於禮教和國力的考慮,上疏奏請禁止元宵活動,結果隋文帝“詔可其奏”(見《隋書柳彧傳》)。史載文帝在位期間,還有官吏因元宵夜禁不力而被罷官的,可見當時禁令之嚴。富有喜劇色彩的是,隋文帝禁元宵,他兒子隋煬帝則一改父制,大開元宵之禁,帶頭大肆鋪張元宵的張燈、遊玩活動,以至於後人稱“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於此”(《資治通鑒隋紀》胡三省注)。

  唐朝是自漢以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其國力之雄厚、社會之繁榮則更是空前絕後。唐都長安也和西周兩漢一樣,例行宵禁,但唯獨元宵節期間特許弛禁放夜。

  此後的宋元明清,元宵節一直是熱熱鬧鬧,花樣翻新,新意疊出,一代盛過一代。今天,無論鄉村還是都市,元宵節也仍然是一年裏最為熱鬧的節日。

  食元宵

  談元宵節不能不涉及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節日同名,顯然是因借而來。元宵形如圓月,所以還有“圓宵”、“湯圓”、“水圓”、“湯糰”、“糰子”等別稱。此外,元宵還叫元子、糖元、湯元等,這裡的“元”大概是和上元之元聯繫著的。而關於元宵的名稱,還有一則與袁大頭有關的故事。據説民國年間,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覺得元宵和“袁消”同音,很不吉利,所以下令稱“湯元”。然而,民意難違,袁某人只做了83天皇帝夢,該消還是消了。

  元宵節食元宵,其來歷有諸種説法。一種説法與后羿、嫦娥有關:嫦娥奔月之後,其夫后羿晝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有一童子來求見,説是“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嫏嬛記》所記的這則傳説,即説明瞭元宵“團團如月”的形狀,也隱約透露了食元宵求團圓的意念。另一種説法與唐太宗有關。相傳大將李靖率部出征,歸朝後春節已過,太宗為了犒賞出征將士,便在上元節設宴款待。宮廷廚師用糯米做成糰子,吃起來又香又滑,頗受歡迎和稱讚。於是,這種食品被稱為“唐元”,象徵唐王朝的一統江山。

  現實生活中的食元宵也正是從唐代開始的。據載,唐代的元宵叫油,以麵包棗,用手擠丸子似的擠入湯鍋中煮熟,撈出放在井水中浸涼,然後再放入油鍋中煎炸。這其實就是今天的熱元宵。宋代人除食油外,還食圓子,有乳糖圓子、澄沙圓子、珍珠圓子、山藥圓子等名目,這與今天的元宵已無二致了。南宋時,元宵已是上元節通行的節日食品。明代也是如此,《明宮史》記載説:“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清代的元宵更是名目繁多,花樣新奇。今天,元宵因所包餡料的不同,分出香、辣、甜、酸、鹹五味,元宵皮除了江米麵之外,還有黏高粱面、黃米麵、荷包面等。形制上,有大如核桃的元宵,也有小似黃豆的百子元宵。

  元宵如同月餅一樣,家制者少,市賣者多。舊時的北京,市賣的元宵是當眾搖的,糕點鋪用這種方法招徠生意,邊做邊賣,形成了一道難得的民俗風景。

  元宵節吃元宵,與中秋節吃月餅同一用意,取意在於闔家團圓、和睦,表示在新的一年裏幸福康樂的心願;而送親朋元宵,則是藉以表示百事順遂圓滿的祝願。

  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俗活動的最大特點是“鬧”。所以説“鬧”,是因為節日裏有許多熱熱鬧鬧的社火百戲,人們也參與、沉浸在這熱鬧之中,如醉如癡。

  一般來説,初十剛過,十一二三的時候,百戲社火便搬演開來,走街串巷,穿村越寨,直鬧到十六七。不僅鬧的時間長,鬧的名目也多,明人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有鼓吹、雜耍、弦索:“鼓吹則橘陽律、撼東山、海青、十番,雜耍則隊伍、細舞、筒子、斤斗、蹬燈、踢梯,弦索則套數、小曲、數落、打碟子。”到清代,這類雜戲更多。

  雜戲,也就是現代所謂雜技,僅是元宵之鬧的一部分。此外就是社火,這是規模和影響更大的,諸如踩高蹺、跑旱船、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打腰鼓……

  元宵節習俗儘管最初與祭祀等信仰活動有關,但後來的主要性質是遊玩娛樂。不過,在這個節日裏,也有一些信仰習俗留存到近、現代,那就是走橋、摸釘等。

  走橋一般在正月十六進行,所以這一天也叫“遊百病日”。走橋習俗有許多別稱,著眼于除病、去病,稱“走百病”、“除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而其中的走、散、烤、遊以及橋等則顯示了方式方法的不同。就方式方法而言,遊、走、散基本是一致的,參與者是婦女,並且需是“聯袂出遊”。明清兩代的婦女們是罩白綾衫,成群結隊,肩並肩、手挽手地出遊,打頭的一人舉香開道,其他人尾隨其後。烤則不同,它和火聯繫,也叫跳火。十六日夜晚,攏一堆小火,孩子先跳,大人隨後,不能行走奔跑的幼兒也要象徵性地烤一下。有些地區的遊走還規定了地點,即需過橋(如北京)或走城墻(如南京)。這種習俗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驅除百病,保祐健康長壽。

  走橋之外,舊日北京還有摸釘的習俗,也是婦女參加,兩者其實是相關的。所摸的是正陽門的大門釘,俗説如此“識宜男”,就是有利於生男孩。馮溥《元夜春詞》同時寫到了北京的這兩種風俗,其詞雲:

  一望平沙萬里遙,月明何處尚吹簫?旁人爭説前門好,姐妹牽衣過小橋。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