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就是農曆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啦!
元宵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都是最重要民間習俗。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元宵節要賞花燈、吃元宵嗎?
相傳漢武帝時期,有個宮女叫“元宵”。正月過後很想念家中父母、妹妹,可是宮深禁嚴,怎麼外出相會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很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
東方朔擺了一個占卜攤,假説玉帝將派火神君火燒長安城,城裏宮內頓時一片恐慌,漢武帝更是嚇得滿頭大汗,便向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説:“聽説火神君愛吃湯圓,我看,正月十五的晚上可讓全城臣民都做湯圓供奉,虔誠禱告,求火神君高抬貴手;再傳諭京都臣民一齊動手做燈,正月十六晚上,大街小巷,都挂上紅燈,滿城點放焰火鞭炮;再把京都四門大開,讓城外的庶民百姓進城觀燈。屆時,滿城通紅,火球橫飛,人們熙熙攘攘,皇上、妃子、宮娥彩女,三三五五齣宮去街上觀燈,混雜在鄉下來的人中,並讓做湯圓最好的宮女元宵做好湯圓,提上寫有“元宵名字”的大燈籠在前開道,此刻,南天門觀望的玉帝必定被蒙在鼓裏,火神君吃上湯圓便可免災。漢武帝一聽,心中大喜,就傳旨按著東方朔的辦法行事。
正月十五晚上,宮女元宵的妹妹領著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宮女元宵聽到喊聲,來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鬧了一夜燈火,長安京都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樣讓宮女元宵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樣全城挂燈放焰火,相傳為習,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湯圓是元宵做的,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一天叫“元宵節”。這就是現在的正月十五過元宵,十六鬧花燈的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