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運動會的精彩節目能否長演不衰?

時間:2011-09-01 15:50   來源:新華網

  第八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各代表團選送的表演項目無一不是令人擊節讚嘆、盪氣迴腸的少數民族文化精品。那麼,當很多地方在抱怨少數民族文化繼承乏人的同時,能否將這些節目保留下去,或結合當地旅遊發展走一條更便捷的傳承之路,以鼓勵更多的少數民族同胞加深對自身文化的讚許和認同?

    本屆運動會上,各地選送的節目都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打磨與遴選才最終“鏖戰廣州”,於是我們看到的幾乎個個是精品:競技類充分表現民俗風情、綜合類高度概括歌舞精髓、健身操類激情展示民族風采、技巧類與高難度雜技難分伯仲。四類節目深刻體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內涵。

    從現場潮水般的掌聲和讚嘆聲中,我們能體會到這些節目的稀缺和驚艷,更能切身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無法言喻的感染力。本屆比賽中榮膺多項金獎的雲南代表團不少演員告訴記者,雖然各個得獎節目大多是依託一個地州專業藝術團隊為班底,再從全省抽調部分精兵強將、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出來的,但在畢其功於一役之後,部分節目極有可能面臨賽時精彩絕倫、賽後束之高閣的危險,這實在令人扼腕!比如上一屆雲南的《吹槍》、《小木匠走梁》、《搶喜酒》等等8個金獎節目,今天還能看到幾個?

    很多熱心的廣州觀眾建議,一方面,這些精彩節目完全可以作為各地各民族歌舞團、劇團的經典節目予以保留,長演長新,“因為它們渾身散發著泥土的氣息,與少數民族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貼近!”另一方面,目前少數民族文化也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如藏族歌舞、東巴造紙、納西族古樂都在旅遊經濟的推動下重獲生機,相比之下,這些獲獎節目進入市場不是不可能──正如雲南麗江的《麗水金沙》、西雙版納的《夢巴拉納西》這樣的民族原生態歌舞就是依託當地旅遊資源一舉成為最著名的駐場演出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民族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麗水金沙》上演以來迄今演出了3000多場,幾乎場場爆滿,在創造全國精品旅遊晚會奇跡的同時,也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歌舞的傳承者,他們時刻都為自己是雲南少數民族的一員、是《麗水金沙》的一員而深感驕傲。

    業內普遍表示,本屆運動會上的表演項目比之《麗水金沙》、《夢巴拉納西》、《蝴蝶之夢》等著名晚會並不遜色多少,像廣東的踢花毽就完全可以作為駐場表演在中山市紮根;河南回族的《武術》、雲南佤族的《健身操》、《舂新米》、陜西的《抖空竹》等等精彩節目都當然也能在各地的演出市場上找到位置;如果走入市場還欠缺條件,那也可嘗試通過當地歌舞團進行長期公益性或駐場營利性表演走近觀眾,走進當地少數民族的內心。

    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激發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認同,而這些獲獎作品無疑可在其中擔當關鍵角色,進而向下滲透,演變為少數民族新的民俗或新的文化樣式,使少數民族文化之河綿延不絕、奔涌不息──獲獎之後如何做,怎麼做?這也是本屆民族運動會表演項目的一大困惑,它理應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