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生命通道”充滿艱難——記者感受救災物資運送

時間:2010-04-16 22:50   來源:新華網

  4月16日,救護車行駛在海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口。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救援物資正源源不斷地向地震災區輸送。214國道西寧至玉樹的800余公里公路成為向災區輸送物資的生命線。記者歷時15個小時,從西寧乘車前往玉樹,目擊了這條生命線的繁忙景象。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4月16日,一架直升機飛越214國道上空,奔向玉樹。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救援物資正源源不斷地向地震災區輸送。214國道西寧至玉樹的800余公里公路成為向災區輸送物資的生命線。記者歷時15個小時,從西寧乘車前往玉樹,目擊了這條生命線的繁忙景象。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由於青海玉樹機場運能有限,西寧通往玉樹的唯一一條公路——214國道,成為抗震救災的重要生命通道。記者15日搭乘新華社青海分社抗震救災物資保障運輸車前往地震災區採訪,歷經21個小時,在16日下午抵達玉樹災區,深切感受到這條“生命通道”一路上的艱辛。

  西寧至玉樹公路,全長817公里。其間,要翻越海拔3600多米的日月山、海拔3800多米的柳梢溝、海拔4000米以上的河卡山、鄂拉山、姜陸嶺、大野馬嶺和小野馬嶺,還要翻越海拔高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山口。一路叢山峻嶺,道路曲折。除西寧至倒淌河90公里為高速公路外,其餘路段均為二級柏油公路。

  夜幕下,一輛輛運輸救援人員和救援物資的車輛,從西寧向玉樹方向艱難地挺進。

  記者看到,數十輛運輸援救官兵的綠色軍用卡車排成一條長龍,開往玉樹;北京紅十字會10多輛急救車,一路鳴著警笛,駛往災區;30多輛運輸著大量救災大型機械設備的車輛,以及各種運輸車輛,都在開往災區……蜿蜒的公路上,閃爍的車燈猶如一條長龍與長天相接。

  23時許,車輛到達柳梢溝,由於這裡在修隧道,車輛只得走臨時修建的便道。便道大約四五公里,路面顛簸,車速緩慢。我們的運輸車在這裡被堵塞半個多小時,在此值守的警察也在緊急疏導交通。

  16日1點多,穿過柳梢溝,車輛開向4000米以上的河卡山路段。進入高海拔地區後,記者感到有點胸悶。高原晝夜溫差大,4月的夜晚氣溫很低,雖然穿著羽絨服,記者呆在車內依然感到有點冷。沿途由於運輸車輛很多,加之從玉樹相向開來的車輛也較多,經常發生堵車,再加上高海拔地區高寒缺氧,車輛動力不足,運輸物品沉重,車速只能保持在60公里/小時左右,並且停停走走。記者不時在路旁能看到,一些拋錨的車輛正在檢修。

  5時許,在高原有著18年駕齡的司機孟曙仁感到有些疲倦,將車停在路旁,我們在車上休息了1個小時後,繼續前進。9時許,車輛進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瑪多縣境內,記者看到,由於發生事故,一輛軍車側翻在路下。

  從西寧至玉樹公路沿途,為了確保交通暢通,記者看到,所有重要路段,青海警方都安排了警察日夜值守。路旁還有一些志願者搭建的帳篷,他們為沿途的救援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中午,我們停車,在路邊的飯店吃了碗粉條充饑。公路沿途,大多是荒山、鹽鹼地和枯黃的草原,高原空氣十分乾燥,我感到鼻孔發癢,用手一揉,鼻孔立即流出了鮮血。在飯店,我和幾位運輸救災物資的司機交談,他們説來自內地,對高原氣候不適應,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映,因此車輛也開得比較慢。

  孟曙仁告訴記者,西寧至玉樹公路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容易疲勞,注意力下降,因此必須高度集中精力,稍有不慎就會發生交通事故。”

  吃完中飯,我們向巴顏喀拉山埡口挺進。經過瑪多縣黑河鄉,記者又看到一輛前往玉樹救援的大型機械,也因事故側翻到路旁,幾名警察正在救援。

  從巴顏喀拉山的查拉坪至埡口段大約20多公里,由於高原凍土病害,這一路段道路大多翻漿或變形。由於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車輛動力不足,並處於上坡,物資沉重,車輛時速最高只能達到40公里,路況很差,車輛顛簸劇烈。記者趕到頭疼,胸悶,就連相對比較適應高原氣候的司機,也趕到胸悶,呼吸急促。

  翻越過巴顏喀拉山埡口,我們又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路上行駛了300多公里,于下午5時30分左右才抵達玉樹結古鎮。記者一行已經疲憊不堪。

專題: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強震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