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奮進十年 中國品格

時間:2012-10-18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張芳曼/製作

  奮進十年 中國品格

  ——十六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歷程述評之六(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特稿)

  偉大的國家自有偉大的品格,偉大的品格源自偉大的實踐。

  偉大的品格,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內生動力,需要在長期奮進中積澱而成。富強與文明,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為之不懈奮鬥的重要目標。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僅使國家走向富強,也使社會文明邁向新高。在追求物質文明的道路上,當代中國人從未忘記品格的鍛造、道德的提升,崇德向善、知禮守義、開放包容……文明之風華夏勁吹,道德之花神州盛開。

  從30多年前封閉已久的國門緩緩打開,世界風撲面而來的那一刻起,我們黨就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攸關現代化命運的戰略任務,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以德治國”,再到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前20多年堅持不懈、奠定基礎,後10年接力奮進、成就卓然。可以説,黨的十六大以來的這十年,是英雄模範層出不窮的十年,是文明素養顯著提升的十年,是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十年。

  ——十年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一步一個腳印,楷模輩出、群星璀璨,僅這十年間就涌現了成千上萬的道德模範。文明素養的提高、高尚品格的塑造、文化胸襟的展示,激勵國人、打動世界。

  ——十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思想不迷航,行事有依託,追求有方向,社會揚起愛國奉獻、誠實守信、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風帆。

  ——十年來,改革發展的精神大廈越壘越高,當代中國的精神品格日益彰顯,傳統倫理道德賦予新內涵,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最美”追求。

  儘管面臨風險和挑戰,但30多年改革開放所奠定的雄厚物質基礎、所凝聚的廣泛社會共識、所形成的強大精神力量,使中華民族在面對社會轉型期的道德陣痛時,贏得了道德尊嚴。

  泱泱我中華,巍巍禮儀邦。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的偉大實踐,已經並將反覆證明:我們不僅能夠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經濟強國,而且能夠建設一個和諧奮進的文明大國。

  “最美”之花,遍地盛開

  ——中國絕不是一個冷漠自私的國度,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崇德尚義的民族。在我們的血液中,有五千年禮儀之邦的基因;在我們的心底裏,有新時代公民的社會責任;在我們的靈魂裏,有不可動搖的道德原則

  6月的中國,張麗莉、吳斌、高鐵成、彭偉平、周玉蘭、張文華,他們的事跡如同一曲曲頌歌,在億萬人的耳畔回蕩;7月的中國,周江疆、鄧錦傑,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

  何止是7月、6月,何止是今年、去年,一年年,一月月,有多少英雄模範、多少平凡好人,在神州大地不斷涌現。

  剛剛經歷了61年來最大暴雨的北京,更是集中展現了普通人崇德尚義、守望相助的精神品格。素不相識的私家車組成車隊到機場接送滯留乘客,一些商家打開店門為回不了家的人提供食宿,幾十個路人和救援人員一起奮力搶救被淹的車主,一位青年幾個小時擋在沒了井蓋的下水道口……

  無數人在暴雨的洗禮中,用自己的愛心和友善,呈現“最美”的道德風尚,詮釋了可貴的中國品格。他們無論何等身份,不管何种經歷,他們身上凝聚的當代中國的道德精髓,讓我們對中國的道德建設充滿信心。

  “最美媽媽”、“最美護士”、“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有人想寫一篇文章,考證一個個“最美”的稱呼是誰的發明,起自何時,緣何成為當今社會高尚道德的代名詞,何以如井噴般從四面八方涌現出來。其實,寫出這篇文章並非易事。因為“最美”沒有最初,不算發明,而是來自千千萬萬人心底的共鳴,是人們積蓄已久的精神呼喚。在經濟高速增長、物質不斷豐富的時代,國家的精神文明、公民的道德素養、民族的文化襟懷,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因此,當這些代表中國品格的平民英雄出現時,他們就成為“最美”的化身。

  只有富強沒有文明的國度,是一個沒有恒久生命力的國度;只有物質富足沒有精神境界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更不會有多少影響力。追求品質,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需要;追求品格,是社會文明和諧的急切召喚。而這一切,都基於人們道德水準的提升。

  2011年10月,當“小悅悅”這個名字出現在媒體時,億萬中國人不禁為之焦慮、困惑、嘆息,大家不停地發問:我們的道德到底怎麼了?我們的身體裏是否還流淌著道德的血液?如此的逼問令人痛苦,但也足以激起人們的道德自覺。

  事實上,當醜陋現象引起人們公憤的時候,正是道德意識快速覺醒的時候。聚焦“小悅悅”現象,鞭撻“路人”冷漠,恰恰表明瞭社會對高尚道德的熱切期待,對新時代倫理價值的急切探求。每次關於社會不良現象的大討論,都是對公民倫理道德的一次考驗,而考驗的結果總讓人欣慰——呼喚良知、吁求正義的聲音在討論中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對失德敗德行為給予猛烈抨擊,對彰顯美德的善行義舉給予熱情讚美——當代中國人就是以這樣鮮明的態度表達著自己的道德追求。

  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是孕育過無數英雄的土地;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更是一個楷模輩出的時代。十年來,以沈浩、楊善洲、王瑛等為代表的好幹部,以“當代雷鋒”郭明義為代表的普通共産黨人,以“最美媽媽”、“最美護士”等為代表的平民英雄,成千上萬,層出不窮。這是時代精神的深刻體現,是中國品格的有力表達。

  災難,是一個民族道德風尚的“試金石”。在大災大難面前,是各自為戰、袖手旁觀,還是萬眾一心、守望相助,不同的選擇,彰顯著不同的民族品格。在這自然災害頻發的十年,中國人民不僅沒有被災難所嚇倒,反而愈挫愈奮,眾志成城,其驚天地泣鬼神的救災壯舉體現了這個民族崇高的道德風貌和良好的公民素質——當非典肆虐,白衣天使捨生忘死衝在最前;當汶川和玉樹遭遇強烈地震,獻血的人潮擠爆各地醫院;當舟曲暴發特大泥石流,運送捐獻物資的車輛一眼望不到邊;當冰凍封鎖了交通,一根火腿腸、一杯熱水能在旅客手中傳遞良久……

  與美國卡特裏娜颶風災害相比、與海地地震相比、與法國夏季酷熱災害相比,中國人在自然災難面前的表現,讓即使是戴著有色眼鏡的西方媒體也不得不肅然起敬,“這是一個偉大的不可戰勝的民族。”一家美國媒體如是説。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發佈後的十年裏,道德模範層出不窮,僅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就有162位道德模範榜上有名,而他們的身後是更多全國各地評選出的道德模範候選人;與此同時,各省市地區的道德模範也在推選中被不斷發現,形成巨大的傳播熱潮,各單位的道德模範推舉,更讓人們身邊的感動轉變為社會的表率。一次次全國道德模範的基層巡講、“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巡演,讓模範事跡迅速化做社會進步的內生動力;堅持不懈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更讓英雄模範可親可敬可學;公民道德宣傳日、公民道德論壇,使公民的權利義務、公民的社會責任深入人心。

  道德模範的評選,把平凡生活中的善行義舉一個個發掘出來,贏得各界群眾和網民的熱烈回應、激情傳播;而在評選的同時,一大批民間選出的最美典型也交相呼應,對那些民間推舉的模範,各級黨政部門總是及時表彰,熱情獎勵。公民道德建設,已經成為黨和人民、政府與百姓共同的使命。

  “那天,杭州城只有一名司機”,杭州人民為吳斌送行的壯觀情景,讓我們深信,對新時代道德模範的推崇、熱愛,真誠地來自億萬人的內心深處。

  “最近世界上的新聞以負面為主,能在這個時候看到這樣一條好消息,令人備感溫暖”,一個美國網友看到世界各主要媒體相繼報道的中國“最美媽媽”吳菊萍後,感慨地説。“道德的奇跡來自中國,世界的好消息來自一位普通中國人”,此言此理,讓我們相信,崇德向善的當代中國品格也在影響著世界、感動著世界。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