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撲面而來”:應用新媒體 提升執政力

時間:2011-08-22 14:38   來源:光明日報

 

政府網站從“名片型”向“服務型”轉變已成趨勢。李瑞寧/圖

 

  當前,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際網路大國,以網際網路、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已經“撲面而來”。在這一新形勢下,如何應用好新媒體,是事關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問題。

  新媒體對執政能力建設産生重要影響

  作為具有時代創新標誌性意義的傳播載體,新媒體以數字資訊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鮮明的開放隱匿性、即時互動性、整合聚合性,對輿論生成演變、思想政治生態,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産生著全方位、革命性的深刻影響。

  一方面,新媒體為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帶來了良好機遇。新媒體因資訊量大、即時性好、容易組織、交流範圍廣,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和優勢,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黨和政府及時把握社情民意開闢了“新通道”,為引導輿論、形成團結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提供了“新陣地”,為更好地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搭建了“新平臺”。充分運用新媒體,有利於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良性互動,有利於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有利於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另一方面,新媒體也給執政能力建設帶來了嚴峻挑戰。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大大加速了社會思想意識的多元多樣多變趨勢,增加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整合社會思潮的難度,催生出了許多非理性、非制度化網路政治參與的現象,對傳統輿論引導格局和層級社會管理體製造成了深刻衝擊,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深入分析把握新媒體對執政能力的影響,對於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推動全局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可以説,誰把握好了新媒體,誰就抓住了監管調控、建設運用,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門”。

  新媒體條件下對執政為民提出新要求

  適應新媒體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必須進一步強化執政為民的理念、履職為民的責任。

  一是更加關注民生。新媒體時代民生問題和民生訴求會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呈現在網際網路等平臺上。這就要求執政者必須高度重視網路民生,通過“上網交心下網服務”、“網上問題網下解決”,把各地方、各領域的民生工作做好,樹立網路民生關切者的形象。

  二是更加注重民意。新媒體實時顯現並蘊潛著龐大的民意力量。網路民意具有主體多元化、表達真實性、議題多樣性、影響廣泛性等特徵。執政者必須善於運用新媒體,進一步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強民意匯聚,把黨的意志和群眾意願更好地協調統一起來。

  三是更加善用民智。網路民智是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智庫的重要載體。執政者必須通過新媒體樹立網路民智匯聚者的良好形象,使民智更好地服務執政,使黨的群眾路線通過網路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四是更加彰顯民主。網路民主拓寬了民主渠道,提高了公眾民主意識,但也存在事件虛擬、網路“暴民”、民主“哄客”等不良現象。執政者必須去偽存真,理性把握,並堅持從制度層面下功夫,用好其優勢、規避其風險,彰顯黨和政府建設民主政治的決心和信心。

  五是更加勤政廉政。網路監督具有參與面廣、快速便捷、低廉高效、影響廣泛等優勢,執政者應將其作為加強和改進權力監督的重要手段,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規範執政行為、提升執政效能,進一步強化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

  新媒體條件下提高執政能力的對策思考

  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戰略高度,把新媒體作為重要的執政資源和手段,適應新形勢、把握新規律,不斷提高新媒體條件下的執政能力和水準。

  1.運用新媒體搭建便民平臺,暢通社情民意,推進執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著力健全新媒體條件下黨群互動、政民互動的常態化工作機制,一方面,推進電子政務,實施業務流程再造,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提高行政服務效能,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構建網路公共服務體系,在服務中引導教育民眾;另一方面,及時將大量潛在、分散、合理的群眾利益訴求提升為明確、集中、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真正做到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以此推動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加速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進程。

  2.運用新媒體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凝聚各方力量,引導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是注重資源整合、品牌支撐和技術研發,加快構建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搶佔新媒體話語制高點。二是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加強理論武裝工作,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使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切實轉化為執政為民的具體思路和舉措。三是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構建網路文化服務體系,把網際網路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四是推進新媒體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網等的研發,使新媒體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

  3.運用新媒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應對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一是把新媒體作為穩定情緒人心、促進處突應對,提速提質輿論引導的重要載體,堅持以“快”搶佔先機,以“準”贏得主動,以“好”增強實效。二是用新媒體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方法,發揮網路群眾工作站的作用,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統一思想、擴大共識,化解熱點難點矛盾,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三是運用網路監督改進社會監督,推進制度創新,健全多元化監督平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4.加強新媒體管理,規範網路傳播秩序,營造健康文明的網路環境。一是加快網路立法,進一步拓展法律監管範圍,推進網路衍生領域的相關立法進程。二是加強日常監管,建立和完善網路資訊研判機制,把握輿情脈動。加強技術監管平臺建設,前移管理關口,加強基礎管理。三是抓住網路色情暴力、“網路水軍”等突出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切實規範網路傳播秩序和網路公關行為。四是加強網路倫理體系建設,大興網路文明之風,推廣部落格自律圈典型做法,促進網路自律。

  5.增強現實社會執政能力,促進現實社會與網路社會互動,擴大網路社會信任支援。從一定意義上説,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具有同構性,網路社會本質上仍然是現實社會的反映。解決網路社會的問題應當更多地從現實社會去尋找答案。在現實執政實踐中,必須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建立完善權力公正公平公開透明運作機制,確保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堅持用網路的思維、網路的溝通模式把握好網路社會的思想、語系、動態,使網路社會與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施政進程同頻共振。

  6、適應新媒體時代要求,提高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增強善待善管善用新媒體的意識和能力。深刻認識新媒體在執政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加強新媒體業務學習,克服網路“本領恐慌”,實現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運用管理新媒體轉變,進一步提高在新媒體條件下的執政能力和水準。

  (作者係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