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道德建設述評:推動社會文明的“正能量”

時間:2012-09-04 16:06   來源:光明日報

推動社會文明的“正能量”
——十六大以來全國道德建設述評

  圖為浙江省遂昌縣大柘鎮後垅村幼兒班老師雷嬌緩領著學生在誦讀。後垅村是大柘鎮唯一的畬族村,只有十幾個學生,教學條件非常艱苦。 劉智寧攝

  康得説,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的燦爛星空,一是人們心中的道德律令。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敬仰;文明和諧的社會,讓人嚮往。時代進步離不開道德風尚的引領,社會發展少不了道德這股“正能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既要有物質的豐富,又要有精神的富足。十六大以來,廣大幹部群眾積極行動,揚善抑惡,擇善而從,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道德模範,樹立社會心靈標桿

  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和孝老愛親,這五個耳熟能詳的詞語,是新時代道德建設的方向標,也是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的五個獎項。

  世紀之初,黨中央印發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而興起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新熱潮。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發表後,涌現出一大批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先進人物。為充分展示公民道德建設豐碩成果,激發億萬群眾投身道德建設的熱情,2007年中央文明辦等單位舉辦了首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之後該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現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共評出全國道德模範162名,提名獎獲得者776名。

  從火海中勇救5名兒童,用健康和生命換來他人新生的見義勇為道德模範王茂華、譚良才,到以博大慈母之心,收養漢、回、維、哈4個民族10名孤兒的助人為樂道德模範阿尼帕阿力馬洪,以及31年不離不棄,用孝心孝行喚醒“植物人”養母的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朱清章……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的評選表彰早已結束,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個熟悉而又親切的名字,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傳誦。

  由群眾推選出的全國道德模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善惡標準,彰顯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追求和社會進步的時代潮流,是社會的心靈標桿,引領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正確方向。

  最美人物,撥動人們道德心弦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這世界有愛才永恒……”這是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的主題曲,已經唱響神州十年。

  十年來,先後有100多個個人和群體走上這個舞臺,走進了人們心靈深處。他們並不渴求關注,但他們的故事一經報道就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堅守雪域高原的支教者胡忠、謝曉君夫婦,為民造福的好書記楊善洲,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裏木,無臂鋼琴師劉偉以及愛心捐資助學的“白方禮們”……他們的事跡我們如數家珍,他們的精神我們銘記心中。有人説,這個節目書寫下了“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挺立起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

  同樣感動中國、溫暖你我的,還有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農村教育第一線的鄉村教師,他們放棄城市繁華,守候鄉間,默默奉獻,甘為人梯。

  2011年9月,首次“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推選出10名“最美鄉村教師”。一個個鮮活、生動、感人的鄉村教師形象進入了公眾視野。被當地群眾譽為“擺渡教師”的石蘭松,26年來換了8條木船,接送過1000多名學生。今年“尋找”在繼續,又有無數個熱愛教育事業、紮根農村的“石蘭松”不斷涌現,感動世人。

  感恩、感動轉化成了行動的力量,“最美人物”的奉獻帶動了全社會的愛心涌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有效引導了全社會關注和支援農村教育、關心和幫扶鄉村教師的務實行動,弘揚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紮根農村,為我國農村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見賢思齊,形成九州精神風尚

  從近期各類媒體報道的“最美”現象,到覆蓋各個領域的志願者群體;從北京“721”暴雨災害中英勇救人的農民工,到全國各地助人為樂的“活雷鋒”,道德的力量在不斷傳遞,成為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雖然有人質疑目前社會轉型期人情冷漠,雖然社會出現了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沒人扶等現象,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這只是支流,善仍然是我們社會的主旋律,近期不斷涌現的周江疆、李博亞等“平民英雄”、“身邊好人”,就是向善的力量不斷壯大的有力證明。

  公民道德建設不能一蹴而就,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十年來,應該看到,我國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越來越多的人見賢思齊,小善聚成大愛,溪流匯成大海。整個社會的道德環境與個人的道德行為息息相關,社會道德環境的這種變化,進一步促進了人們道德心境的改變。

  看得見的是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善行義舉,看不見的是人們對道德不懈的追求。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人人行動起來,追逐內心向善的信念,社會主義建設的道德基石將會越來越牢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會獲得更加有力的道德支撐。(記者 龔 亮)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