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新華視點:高校畢業生紛紛赴災區工作紀實

時間:2008-07-30 11: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7月29日電 題:到災區去,讓青春之光更加璀璨--高校畢業生紛紛赴災區工作紀實

  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創的東方汽輪機廠,今年夏天新進了390名大中專畢業生,是往年的3倍;

  地處四川綿陽的西南科技大學今年5802名畢業生中,有1300多人選擇了到西部災區工作,其中重災區有300多人;

  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招募1090名抗震救災專項行動志願者,結果報名者達到19698人。由於報名者踴躍,最終實際招募1150人,其中1000人被分到四川各受災縣區;

  我們無法似乎也無須找出更全面的數字。記者在四川地震災區親眼看到,大災剛過,余震還在持續,大地還未平靜,一個個風華正茂的青年學子,便急切地奔向這塊傷痕纍纍的土地,奔向“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破碎的道路上,零落的斷檐下,成片的帳篷和板房裏,他們勇敢的身影讓青春之光更加璀璨。

  大災沒有擋住青年學子奔往災區的腳步,反令更多年輕人熱血沸騰

  北京大學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係畢業生文利,2007年底已簽約到成都一家外企工作,但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文利的家鄉四川綿竹是地震極重災區,全縣1萬多人遇難,90%房屋受損,東方汽輪機廠遭受重創的老廠就在綿竹漢旺鎮。綿竹高中的同學、就讀中國人民大學會計係的張偉在QQ群裏倡議:家鄉遭災了,我們回去建設家鄉吧。

  一呼而應,文利以及同樣畢業于綿竹高中的北京郵電學院的張斌、西南交大的姜超,很快就分頭辭去了已經在成都、北京、重慶聯繫好的工作,追隨張偉來到了東方汽輪機廠。

  “來東汽是我這輩子最正確的選擇!”西安交大碩士研究生陳利是在地震前與東汽簽約的。地震後,家人勸陳利到外地重找工作。他説:“我所學的專業找工作很容易。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怕余震,怕吃苦,趨利避險,企業怎麼辦?國家怎麼辦?越是關鍵時刻,越不能逃避責任!”

  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告訴記者,除了文利等在地震後決定來東汽工作的之外,地震前和東汽簽約的高校畢業生今年無一違約。

  陳利説,西安交大今年到東汽就業的有16人,還有到同樣地處地震災區的東方電機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單位的。

  “回家”是很多川籍學子奔赴災區的理由,不少人根本來不及事先找好合適的工作,但是,家鄉的傷痛讓他們無法在異鄉安居樂業。“回家”,去修復受損的家園,去守護再捨不得分離的親人!

  冉放在回川前曾猶豫了很久。她的家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地震後,她特別想回家鄉,但“心裏還是矛盾的,我害怕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從河北經貿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畢業後,她還是進了當地的一家傳媒公司。

  讓冉放最終下決心辭職的,是一次有關青川余震的電視新聞--當她在電視裏看到搶修道路人員因滑坡而傷亡時,竟然近一個小時不能工作,只能讓同事代班。冉放説:“我一定要回四川,那裏一定很需要人。”經她以前暑期實習過的廣元日報社記者介紹,冉放來到青川縣委宣傳部實習,如果實習表現獲得肯定,她可以留下。她現在的想法是“讓外界更多地關注青川的災情和災後重建”。

  與回鄉工作的人相比,去災區做志願者是容易選擇的。但是,當天平的那頭是剛簽約的工作、剛開始的研究生學業、出國留學乃至出國就業的機會,選擇還那麼容易嗎?

  出國留學是寧波姑娘方曉霞早就想好的人生經歷。“我從大二就開始準備雅思等各項考試了。”從浙江師範大學數學師範專業畢業前夕,她收到了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並辦好了手續。

  得知團中央招募抗震救災專項行動志願者的消息,已經離校的她立即趕回學校報了名。“我是師範類數學專業的,災區的孩子們可能需要。出國留學什麼時候都能去。而這次災後重建迫在眉睫,如果不去,我將很可能一生遺憾。”

  大災大痛。但在這些青年學子心中,痛過之後,噴涌出的是對祖國、對人民的大愛,是對家園、親人的眷戀。在災區與繁華都市、艱苦與舒適安逸之間,他們毫不猶豫地作出了選擇。

  艱苦磨練促人成才,為災區人民做貢獻更有意義

  記者見到吳河緣的時候,她踏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下寺鎮政府的信訪崗位已有一週,每天的工作就是一遍遍地向來訪的受災群眾講解災後重建政策。

  不遠處的一頂帳篷是她和父母共同的住所。

  這位畢業于四川外國語學院成都學院英語翻譯專業的姑娘,原本可以選擇另一種生活──成為成都一家外企的白領麗人。但她報考了四川省的選調生,申請回家鄉劍閣縣基層工作。地震後,廣元市委組織部打來電話問她:劍閣是地震重災區,你還願意到劍閣工作嗎?改不改志願?吳河緣回答得斬釘截鐵:“我不變,我願意!”

  今天,她的回答仍像當初一樣斬釘截鐵:“為家鄉受災群眾服務是我的自願選擇,我不後悔!”

  7月19日,冉放第一次踏上去青川縣的路。坑洞密布的砂石路,坡陡、彎急、路窄,“我以為去我老家蒼溪的山路彎多,難走,沒想到從廣元到青川的路,更難走。”

  沿途隨處可見路邊護欄被滾落的巨石砸得稀爛,可以想見地震發生時的慘狀。想到救援的不易,冉放靠著車窗默默地流淚。

  冉放説:“很多同學不理解,廣元那麼窮,又剛鬧了地震,為什麼要回去?其實根本不需要理由,這裡是我的家鄉。”也有同學希望冉放儘快回來,她回答“這個可能性非常小”。

  武漢理工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研究生秦豹是幸運的:在多少畢業生為工作而發愁的時候,他順利地被武漢市交委質檢站錄用了,而且破例允許他邊讀研邊工作。錄取為抗震救災專項行動志願者後,他萬般不捨地去辦辭職手續,所幸單位再次大度地允許他“停薪留職”。

  工作上的後顧之憂沒有了,經濟上的困窘卻驀然襲來。他的女朋友剛畢業、還沒找到工作,正讀高中的妹妹等著他提供學費、生活費。而做志願者每月只有680元的生活津貼。

  你圖什麼?“我什麼也不圖,就想為災區人民做點事。”秦豹説,吃過苦的人更能體會別人的傷痛。他的女朋友是孤兒,曾受過社會的關愛。秦豹自己家住安徽阜陽農村,幾乎年年遭水淹,他是靠獎學金及勤工儉學、向朋友借錢等讀完大學的。“我一看電視上地震的場景,眼淚就直往下淌。要説自私一點的想法,就是災區不可預料的情況和突發事件會比較多,可以更好地鍛鍊自己的處事應變能力,同時,也想更近距離地學習災區人民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應屆畢業生薑浩,一個白白凈凈的江蘇小夥子,為了當志願者,辭去了在民生人壽保險公司“收入不錯”的工作。他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工作可以再找。能夠參與災區重建,為災區人民出力,遠比自己在大城市找好工作過小日子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當個人理想與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結合在一起,青春之光更加璀璨

  在災區,記者遇到了很多的文利、陳利、趙仕志、方曉霞、吳河緣、姜浩、冉放,還有放棄留學的蔡健、辭去穩定工作的王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80後”。

  打量著一張張充滿青春氣息甚至可以説稚嫩的臉龐,記者常常想起他們的父輩、祖輩。上個世紀,成千上萬名大學生響應祖國號召,一批批支援邊疆、奔赴三線和四面八方,為建設新中國譜寫了一曲曲壯美的“青春之歌”。今天,新一代大學生正在用行動寫出不亞於他們父輩、祖輩的人生篇章。

  西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俊波為此深深感動:“剛開始我們還擔心,沒人願意去災區,災區重建缺人才。同畢業生座談時我才發現,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不少畢業生流著淚談到這次大地震對自己心靈的震撼,認為災難是對自己品質、才能的磨練,艱苦環境更能鍛鍊自己。”

  到東汽就業的西安交大航太學院碩士研究生趙仕志説,上學時導師就不斷教育他們,個人的選擇只有與國家的重大需求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個人的價值。

  放棄留學到災區當志願者的方曉霞則表示:“時代在變,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我們的父輩、祖輩,曾經支援邊疆、上山下鄉,我們這代人在祖國召喚的時候,同樣會積極響應。”

  東方汽輪機廠總經理張志英説,文化就是傳承,傳承就是故事。30多年前,一大批青年從祖國各地來到三線,開山劈嶺,創造了這個年産值逾百億元的大型國企。如今,東汽正在重建,今天來到東汽的青年是新一代創業者。他們的汗水會有豐碩的回報,他們的青春不會後悔!

  青春,多麼鮮嫩的字眼!充滿希望的字眼!

  青年志願者之歌唱道:“青春似火,青春閃光,青春無悔,青春不朽!”

  當個人的道路與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青春的火將更加彭勃;青春的光將更加璀璨。

  當把有限的青春融入為祖國、為人民的事業之中,青春肯定無悔,青春必會不朽!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