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羌漢對中華民族的相反作用:供應與接納

時間:2008-07-29 11:03   來源:新華社

  羌族,這個中華大地上古老的民族,由於汶川地震讓更多人再次對它産生了興趣。很多人都知道,羌族是中華民族的起源民族之一,但它究竟有著怎樣的發展脈絡呢?來自汶川的羌族學者徐平引述其師費孝通的觀點指出,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羌族的作用和漢族的接納作用恰好相反:以供應為主。

  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導師徐平受《先鋒國家歷史》雜誌社之邀,26日下午在北京舉辦了名為《最後的羌人》的講座。他説,在中華文明萌芽之初,生活在黃河中下游的最大部落聯盟,是以黃帝軒轅氏為領袖的姬姓華夏族部落;而在黃河中上游生活的最大部落聯盟,是以炎帝神農氏為領袖的姜姓羌人部落。炎帝的後裔是蚩尤氏部落。炎帝及蚩尤的東征均以失敗而告終,從此被逐出中原,失去其發展和強大的根據地,華夏族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

  但古羌人並未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根據大量歷史文獻記載,治水的大禹是羌人,當代歷史學者徐中舒甚至認為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商代的甲骨文中有關羌族的記載非常豐富,考古學家童恩正統計出甲骨文中有關羌族活動的詞意貫通的詞條達305條。

  徐平説,再次進入中原的羌族,或是以功臣的身份自覺地融合到華夏族中,如被周王朝分封的姜姓羌族及其所建立的諸侯國家,齊、許、申、呂等;或是在諸侯大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而最終被大國所吞併融合,如陰戎羌人、伊雒羌人和陸渾羌人;或是在大國的霸權擴張戰爭中被消滅融合,如為秦所滅的義渠羌人。

  而遠居西部、未進入中原的諸多羌人部落,則在強秦向西擴張的戰略中被迫向北、向西、向南大遷徙。徐平舉例説,在今天的新疆,仍有葉爾羌、阿特羌、阿羌、若羌等不少帶有“羌”字的地名。《新唐書吐蕃傳》載:“吐蕃本西羌屬,蓋有百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牦等,然未始與中國通,居析支河西。祖曰鶻提勃番野,健武多智,稍並諸羌,據其地。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更多的羌人逾山南下,沿著長江上游的多條支流如岷江、大渡河、雅礱江、嘉陵江等的上游河谷,向西南大片荒無人煙的處女地進發。到漢代,活躍在西南地區的羌人部落眾多,有牦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等等。

  徐平説,遷徙的古羌人後裔,除了有一支留在了岷江上游而保存下“羌”的稱呼外,其餘各支分別演化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各個民族:藏語支的藏族、門巴族,嘉絨語支的嘉絨藏族,彝語支的彝族、白族、哈尼族、納西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羌語支的羌族、普米族和登人,景頗語支的景頗族、獨龍族等等,以及分佈在東南亞的緬語支的相關民族,都與古羌人有著密切關係。

  徐平引述其師、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奠基人費孝通的專著《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説,1038年至1227年,党項羌曾建立西夏國,最盛時包括今寧夏、陜北和甘肅、青海、內蒙古的一部分,與遼、金先後成為與宋代鼎持的地方政權。但自從西夏政權被蒙古人擊潰後,羌人的下落在漢文的史料中就不常出現了。

  “從歷史上看,作為一個保持著民族特點的集團來説,羌人和中原一直維持著密切夫係。……羌人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起的作用似乎和漢人剛好相反,漢族是以接納為主而日益壯大,羌人卻以供應為主,壯大了別的民族。很多民族(包括漢族在內)從羌人中得到血液。”費孝通在文中寫道。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