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國歷年港口吞吐量均為世界第一

時間:2010-10-13 15: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多艘大型集裝箱貨輪靠泊在上海洋山深水港碼頭。

  中國正逐步提升航運能力。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日前表示,“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水運業的現代化,實現由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的轉變。”

  目前,中國海運船隊規模已躍居世界第4位,大陸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成為世界海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遠洋運輸帶動貿易增長

  “我國已經連續11屆當選為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這標誌著我國在世界海運界地位顯著提升。”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説。據了解,我國國際航線已遍佈全球12個航區的重要港口,既滿足了我國石油、鐵礦石、糧食、煤炭等大宗外貿進出口貨物的運輸需要,又為國外貨源提供了港口轉机服務,促進了我國遠洋運輸業的全面升級。

  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古代遠洋航運水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後來,明清政府先後實行海禁,禁止民間海上航行,中國從海上大國變為海上弱國。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大力發展海運事業,遠洋運輸能力顯著提升,現代中國製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航行在全球四大洋,為國際貿易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遠洋運輸發展迅速,成為全球貿易增量和總量的主要推動力。”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張守國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量佔世界總額比重大增,由1%提高到目前近8%,世界排名由第29位上升到第3位,而外貿進出口物資90%的運送量都由水運承擔,遠洋運輸在全球外貿貨物運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集裝箱運輸是中國遠洋運輸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將産成品、散貨進行裝箱運輸,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2009年,我國遠洋運輸集裝箱箱位達95.71萬TEU(國際標準箱單位,表示船舶裝載集裝箱的能力),比2008年增長1.3%。有專家表示:“使用集裝箱進行遠洋運輸極大增加了貨運量,促進了貿易量的增長。”

  港口吞吐量7年世界第一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宋德星介紹,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1000萬噸增長到目前的76.57億噸,貨物吞吐量超過億噸的港口由2008年的16個增加到20個,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國現在每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億噸,相當於新建一個上海港。

  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樣保持了連續7年世界第一,近10年年均增長率達30%左右,發展速度世界罕見。目前世界集裝箱吞吐量前20位港口,我國大陸佔8個,而世界排名前10位港口中,更是佔了一半之多,它們是上海港(世界第二)、深圳港(世界第四)、廣州港(世界第七)、寧波—舟山港(世界第八)、青島港(世界第十)。

  隨著水運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港口建立起公平準入的競爭秩序,作業效率顯著提高。我國港口服務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降幅非常大,在目前船舶入境平均噸位增加近2倍的情況下,外貿船舶停港時間只有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l/10,而港口每承運1噸出口貨物的總成本比30年前低20%以上。

  中國現已在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區域建成規模龐大並相對集中的五大沿海港口群,在長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運河和淮河水系、黑龍江和松遼水系建成沿江(河)港口帶,在全國已形成佈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優勢互補、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港口體系。

  內河航運恢復增長最快

  近年來,我國不斷擴大內河航運建設的資金規模,2009年內河建設完成投資301.57億元,較2008年增長19.6%。

  “今年,我國航運業進入了恢復性增長階段,尤其是內河航運增長幅度最大。”張守國説。今年5月,內河航運主通道長江幹線港口全行業完成貨物吞吐量達1.21億噸,同比增長28.3%。目前,長江幹線貨運量連續5年居世界內河貨運量第一。

  中國非常重視內河航運的發展,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及長江沿線10省市共同制定方案,要求從2009年至2013年,用5年時間淘汰長江的非標準船舶。

  目前,我國加快推進以長江黃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建設,基本形成內河航道“兩橫一縱兩網”(即長江幹線、西江航運幹線、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的國家高等級航道網,長江幹線、京杭運河成為了世界上運輸規模最大、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和運河。

  第六屆中國航海日慶祝活動將於7月11日在福建省泉州市舉行,活動以“海洋、海峽、海員”為主題,將提出發展船舶工業、振興海洋經濟等目標。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