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十一五:綠色鋪展中華大地

時間:2010-10-13 16:05   來源:人民日報

  新疆奇臺縣西北灣牧場村,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62歲的維吾爾族農民克依木吾拉音再也不用“把房子周圍的沙子一車車地往外拉”了。隨著奇臺縣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深入開展,狂風沙塵的威脅逐漸消除。近年來,我國努力走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之路,紮實推進多項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很多地區的群眾像克依木吾拉音一樣從環境改善和生産發展中受益。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九五”末期以來,我國先後將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中上游、巢湖、滇池等納入到重點流域範圍,開展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截至2009年年底,已完成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1762個,在建623個。2006年至2009年,全國累計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4460萬噸/日,今年上半年又新增約690萬噸/日。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

  不堪污染重負的江河湖泊得到休養生息,我國的水環境品質不斷改善。“十一五”化學需氧量減排10%的約束性目標已經提前半年實現。與2005年相比,2009年地表水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29.2個百分點;七大水系國控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提高16.1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比例首次下降到20%以下,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0.2毫克/升。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水土流失嚴重、江河水患頻繁等問題做出的重大決策。自1999年開始試點到2010年,全國共安排退耕還林任務超過4億畝,按照當前工程已實施規模和投資標準,中央投資總量將達4500多億元。工程覆蓋了全國25個省(區、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1897個縣級單位,涉及3200萬農戶、1.24億農民。退耕還林還出了一片生機盎然的遼闊綠色空間,大大加快了國土綠化進程,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佔同期全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總面積的52%,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佔國土面積82%的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工程建設取得了生態改善、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的巨大綜合效益。

  同樣是一“退”一“還”,退牧還草工程的開展,使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景象在一些地區重新出現。“十一五”期間,退牧還草工程累計投入中央資金93.19億元,安排圍欄建設任務3253.5萬公頃,安排退化草原補播改良1040.9萬公頃。通過實施退牧還草工程,草原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明顯增強,同時還促進了草原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的轉變,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明顯提高。

  此外,我國還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藍天碧水日益增多,悅目綠色在中華大地不斷鋪展。

  然而,目前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環保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將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品質改善、環境風險防範和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有機結合起來,繼續深入推進污染減排。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生態保護與建設,將從以人工治理為主向以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復並重轉變,著力抓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16項林業重點生態工程,以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治理和修復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強化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構築東北平原區、西北風沙區、南方丘陵區、東部沿海區、西部高原區五大生態屏障,形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記者劉毅、孫秀艷)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