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四川省災後重建 青年創造“成灌速度”

時間:2010-02-01 14: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淩晨2時,黃元平與100多名工友穿著厚厚的棉衣,在成都至都江堰鐵路(以下簡稱“成灌鐵路”)加緊鋪設軌道。這樣的工作,黃元平和工友們每天要堅持至少12個小時,不分晝夜。

  全長65.5公里的成灌鐵路,是四川省災後重建的第一個鐵路項目,對於“512”地震極重災區的都江堰市來説具有重大意義。作為一個靠旅遊經濟支撐的城市,都江堰市將擁有西南地區第一條時速200公里的客運專線鐵路。

  中鐵二局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成灌鐵路項目部總經理王廣鐘説,為了支援災後重建,中鐵二局舉全局之力,把以往至少三年的工期壓縮在了一年之內。

  青年突擊隊打響三大戰役

  1個隧道、7座車站、9座橋梁、13.26千米路基、32組道岔、91千米無砟軌道和無縫線路鋪設、17760塊軌道板安裝——成灌鐵路2009年3月開始建設,將於2010年3月完工,這意味著要在一年內完成以往三年才能竣工的工程。項目部決定組織青年突擊隊,用3個100天,在全線打響“基礎工程會戰”、“橋梁隧道攻堅戰”、“軌道站點決勝戰”三大戰役。

  “我們根本沒有節假日的概念。”成灌鐵路項目部常務副總經理鄒宏偉告訴記者,項目開工以來,整個項目部每週工作7天,工程進展規劃精確到用小時計算,青年突擊隊24小時三班倒作業,工程高峰期時,18000多名青年同時在工地上揮汗如雨。

  鄒宏偉清楚地記得,在“基礎工程會戰”中,為確保全線6547根墩樁準時完工,中鐵二局從全國各地調來740多臺鑽機同時作業。

  在普通的鐵路工程中,一個橋墩處只有1到2台鑽機同時工作。而在成灌鐵路的建設高峰期,每個橋墩處有11台鑽機同時工作。

  超常規組織施工力量的例子,在成灌鐵路上比比皆是。鋼軌鋪設中,正常的情況安排1到2個工作面同時進行,1個工作面約有180個人;而成灌鐵路全線11個工作面同時開工,1個工作面高峰時達3000多人。

  “青年人在成灌鐵路項目部的員工中佔90%以上,他們對連續超常規的工作沒有一點計較,三大戰役完成得都很漂亮。”成灌鐵路項目部團委書記徐磊介紹説,“不差幹勁、差瞌睡”,是工地上最流行的話。

  施工項目品質一直被視為重中之重。為項目預製橋梁而建的郫縣安德制梁場,從開工到建成,總共用了54天,刷新了制梁場建設的全國歷史紀錄。在國家品質技術監督局的檢測中,郫縣安德制梁場生産的預製橋梁,獲得92.3分,刷新了當時全國預製橋梁檢測的最高得分紀錄。

  青年“敢死隊”搶築158號橋墩

  成灌鐵路需經過都江堰市的走馬河。這裡水流湍急,河床下佈滿溶洞和大石頭,地質情況十分複雜,修築大橋橋墩的工程異常艱難。同時,這座大橋又是全線的要害,直接決定整條鐵路能否按期完工。

  2009年5月初,成灌鐵路項目部下令,必須在2009年6月下旬走馬河漲水前,修完大橋。

  所有人都知道工期很緊,但沒人料到修建158號橋墩會那麼艱難。

  2009年5月20日,第一台鑽機開始為158號橋墩打地基,鑽頭每打在大石頭上一下,都會因為石頭的滑動而偏離預定的路徑,有時鑽頭又會卡在大石頭之間,無法繼續深入。

  一連幾天,因為大石頭太多,工程進展緩慢,眼看著汛期越來越近。施工大隊長趙志武帶領300多個年輕人,組成青年“敢死隊”,穿著救生衣泡在水裏,24小時連續施工。高強度的勞動,讓泡在水裏的工人最多堅持3個小時,就已筋疲力盡。休息時,工人們大都沒有力氣走回宿舍,墊著雨衣,倒在岸邊酣然入睡,醒來後繼續下河施工。

  大規模的人力物力投入,意味著大規模的能源消耗,為了不給地震災區的電網增加負擔,成灌鐵路項目部租來160多臺柴油發電機,成立16人的加油隊,4台油罐車全天不間斷地給發電機供油。

  經過青年“敢死隊”冒著生命危險的15天奮戰,2009年6月4日,158號橋墩澆完了最後一立方米混凝土,使得跨河大橋的貫通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18天。

  青年們相信“時不我待、舍我其誰”

  成灌鐵路項目部的黨組織負責人告訴記者,集體榮譽感是項目部黨委、團支部動員青年奮勇爭先的法寶。

  在項目部駐地的圍墻上,隨處可見“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標語。年輕人來到工地上,項目部黨委和團支部的同志都會帶他們沿途走走,看看災區老百姓的生活,老員工會講起中鐵二局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打通汶川生命線的故事。

  項目團支部推出了“青年先鋒崗”活動,設立流動“先鋒小紅旗”。不給集體抹黑,是每個年輕人完成高強度工作的精神支柱。

  工程部調度徐代明是成灌鐵路項目部的優秀青年代表,負責為管理層提供決策資訊。他研發出了一套獨特的調度資訊系統,可以顯示任何一個橋墩、任何一道工序、任何一天的進展情況,實現了及時、準確提供施工一線的數據和資訊。

  在崇義特大橋施工資訊分析中,他發現某工序本應半天完成,卻用了兩天時間。他立即趕到現場,查明是施工設備的數量不夠。當晚,他就在調度命令中提出了解決措施,拖延時間的問題迎刃而解。

  成灌鐵路項目部為了確保工期,將傳統的週報資訊改為日報資訊,工程部調度的工作量一下增加了數倍。有一次家裏出了意外,他回到家的那幾天,白天處理家事後,夜裏熬到淩晨兩三點鐘,也要在電腦上完成日報分析,一天不落地提供數據分析和參謀建議。

  王廣鐘告訴記者,如果不是對災後重建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人能承受成灌鐵路項目高強度的工作。青年人在工地上“比、學、趕、幫、超”,創造了成灌速度,鑄就了“奮勇當先、攻堅克難、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成灌精神。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