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成都是祖宗給我們選好的安全島”

時間:2008-07-29 10: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華燈初上,夜幕下的成都,街頭的火鍋店食客如雲,酒吧也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喝喝閒茶、打打麻將又成為很多成都市民閒暇時候的放鬆方式。安下心的成都市民發現,自己所居住的成都,實在是一方安全的福地。

  成都確實很幸運。五月十二日,距離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只有九十二公里的成都,主城區基本上安然無恙,而離汶川更遠的青川、北川等地卻成為地震重災區。

  看著一個個逝去的生命和一幢幢垮塌的房屋,帶著地震發生時留下的深刻記憶和對余震的恐懼,成都人開始懷疑這片滋養千年的土地是否還安全?“住在成都還安全嗎?”這是地震後縈繞在很多成都市民以及想要在成都投資置業的外地人心頭的一個結。

  地震後,成都市房管局很快組織對全市房屋的安全鑒定工作。“這次地震對主城區房屋破壞不大,主城區實際危房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一,成都主城區的房屋,絕大多數都是安全的。”成都市房屋安全鑒定辦公室主任、高級工程師袁忠祥對記者説。

  在六月舉行的一次汶川大地震與成都地質環境論壇上,眾多地質、地震、水利、建築專家共同傳遞出一個資訊:汶川大地震以後,積累的應變能量已得到較充分的釋放,這將為成都及其周邊地區帶來幾個世紀以至十余個世紀的相對安全期。

  “成都至少可以安全兩百年以上。”中國著名地質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寶珺院士如是説。

  劉寶珺院士解釋到:汶川地震是因為印度洋板塊向北擠壓,在與四川盆地交界的龍門山斷裂帶釋放能量而引起。成都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是上揚子地塊的一部分。從地質構造分析,揚子地塊是一個有著八九億年曆史較老的、固結的穩定地臺,“就像一個大的磨盤石”,與周邊的造山帶(龍門山斷裂帶)是完全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其邊緣的大斷裂像一堵墻把二者隔開了,即使造山帶發生地震,對穩定地臺上的成都影響也很小。

  歷史上,成都也不是沒有經歷過地震。據資料顯示,從明代到現在,四川破壞性地震有十九次,成都只是有震感,並沒有形成災害,在一九七0年二月二十四日,成都市大邑縣曾發生六點二級地震,震中在大邑縣雙河鄉,也沒有對成都城區産生大的破壞。

  就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前的今年二月,資深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發表了一篇文章,這樣寫道:“世界上處在北緯三十度線兩側的地區,大都炎熱少雨,甚至是無垠的沙漠。而成都平原卻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山清水秀、一片翠綠。更為奇特的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成都的自然災害要遠遠少於其他地區,無論是洪災、旱災、風雪、冰雹、蝗蟲還是災害性地震。”

  這座三千年古城,兩千多年來沒有改過名字,也沒有遷移過城址。這樣的奇跡在中國的大中城市中只有一個,那就是成都。自古以來,在蜀道青天、巴山蜀水的庇護和潤澤下,孕育出天府成都這座富饒、安寧的宜居城市。

  自六月十五日成都開始恢復旅遊市場後,國內外遊人紛紛前往成都考察,他們在觀光考察後有著一個共同的感受:成都一點沒變,依然安全而美麗。

  七月十八日,中國成都房地産高峰論壇,八十余位地産巨頭、專家學者齊聚蓉城,“成都依然安全而宜居”是論壇所有與會嘉賓達成的共識。

  地震後,本地人不離開成都,是底氣;外地人願意來成都,是信任。但有一點相同的是,他們都對成都的安全宜居確信無疑。

  美麗的錦江河畔,喝茶聊天的市民安逸閒適;繁華的春熙路上,逛街購物的人群淡定從容。這座美麗的城市,在地震後已然回歸到了正常軌道之上。

  恰如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産研究所潘桂棠説,“成都就是祖宗給我們選好的恰到好處的安全島”。成都仍然是投資置業的樂土,安居樂業的福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