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對災區群眾最好的援助

時間:2008-08-28 12:15   來源:半月談

  最近,國務院公佈了《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稿)》。作為災後重建的總體規劃,它將引導災後重建工作朝著“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不斷前進。其中,千方百計解決災區群眾的就業難題無疑是重要的一環。

  當前,災區群眾的就業形勢極為嚴峻。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增速放緩,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崗位減少,地震災區作為主要勞務輸出地在震前已經面臨就業難題,震災的發生無疑是雪上加霜。據統計,僅四川一省,震後就有115.2萬名農民失去土地和農村收入來源,有37.2萬名城鎮人口成為新增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增加5.1萬戶。而截至7月27日,整個地震災區僅實現異地轉移就業14.6萬人,實現就地就業64.2萬人,缺口仍相當巨大。

  就業是目前災區群眾的第一需要,提供就業崗位就是對災區群眾最好的援助!對於失去一切生存依靠的災區群眾來説,捐款捐物只能救急於一時,只有就業才能解決長遠生計問題。儘管國家在災後恢復重建的總體規劃中專門為就業援助制定了政策,從中央到各地都在為災區群眾就業積極出力,但面對龐大的災區待業群體,當前的援助舉措仍需進一步加強。

  我們需要進一步細化就業援助政策,充分挖掘就業潛力。比如專家建議,應對災區經濟“休養生息”,對能夠充分吸收災區群眾就業的企業多方減免稅費,在公共基礎設施的災後重建等大型工程中儘量使用災區勞動力。在災後重建高達1萬億元的投資中,所産生的工作崗位應優先考慮安排災區群眾就業。

  我們需要呼籲全社會尤其是大型企業繼續關注災區重建,千方百計為災區群眾就業獻愛心。在災區群眾就業問題上,政府起著主導作用,但企業應該是主力軍。顯然,與捐款捐物相比,解決就業問題需要企業付出更多努力,也需要國家給予相應扶持,同時也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進一步考驗。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大企業能夠主動為災區分憂,承諾為災區群眾提供數量可觀的工作崗位,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企業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畢竟,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曾經攜手共度,讓我們的愛心之火燃燒得更持久一些!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