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援助:撬動震後人生的支點

時間:2008-09-01 11:24   來源:半月談

就業援助:撬動震後人生的支點
——地震災區就業狀況最新調查之一

  至8月21日,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天。大地震不僅瞬間毀掉了震區群眾的家園,更無情摧毀了百萬群眾的生計。僅四川省,震後就有115.2萬名農民失去土地和農村收入來源,有37.2萬名城鎮人口成為新增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增加5.1萬戶。

了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災後重建,除了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更重要的是幫助受災家庭重建全家人的生計、重建生活的信心、重建發展的希望。半月談記者在廣東、江蘇、安徽、北京等地採訪調研發現,目前對口支援省市的就業援助工作正有序開展,一批批災區群眾正走出活動板房、走出帳篷,走出地震災難的陰影,找到生活的“新天地”。

  送崗入川:19個省市在行動

  地震發生後,災區的每一個消息、災區群眾的每一個動向,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許多劫後余生的災區群眾從廢墟中站起來後,卻發現全家已經一無所有,而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當下,自己又一無所長。當一切都要從頭再來時,就業難成為災區群眾一塊最大的心病。

  災區150多萬失地失業群眾就業告急!資訊傳開後,6月底,國務院在四川成都召開“地震災區恢復工業生産和擴大就業座談會”,北京、廣東、浙江、河北等19個對口支援省市和廣東省深圳市,與四川、甘肅、陜西省簽訂了20份就業援助協議。支援地承諾:9月底前,向災區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幫助17.5萬人實現就地培訓就業。

  一些省市迅速行動起來,對四川災區開展“造血型”就業援助,一系列大型招聘工作在四川火熱亮相。7月6日,在綿竹,江蘇專門組織蘇南5市20多家企業舉辦了首場就業援助招聘活動,共有6000多個就業崗位,提供伙食補貼和免費住宿,一些企業還承諾提供短期免費培訓。招聘現場高峰時人數達1.3萬人,當場達成意向的達到1313人,其中509人活動結束後即隨企業來到江蘇,348人一個月內到企業報到,456人一個月以後到企業報到。7月16日,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將5000個上海崗位專程送到都江堰,誘人的就業前景令許多勞動者前來參加上海對口支援都江堰就業援助招聘會時眼前一亮。

  為儘快化解災區群眾就業燃眉之急,一些省市就業援助工作效率之高令人驚嘆。7月9日,在汶川重災區舉辦的“廣東省對口援助汶川縣勞務輸出招聘會”,組織了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和江門7市40家招聘單位,共提供優質空崗資訊6000多個,而這一切的組織工作僅用了4天時間。招聘會吸引了銀杏、映秀、水磨、漩口、三江等5個受災嚴重鄉鎮5000多人參加,成功幫助2130人達成就業意向。

  大批援助崗位如同一場“及時雨”,為災區群眾送來了災後生活的光明前景。8月上旬,半月談記者來到廣州百貨企業集團公司(下稱廣百集團)35名災區員工正在培訓的廣州商貿學校職業學校。校長徐小成告訴記者,大家剛到宿舍時,看到眼前的一切:新的運動鞋、運動服、文具甚至新的牙膏、牙刷、臉盆、毛巾等等,所有能想到的甚至他們沒想到的,通通都準備齊全了,“全部都怔了”……

    就業援助的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及時緩解了災區失地失業群眾的就業之難。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7月27日,災區已經實現異地轉移就業14.6萬人,實現就地就業64.2萬人。

  走上新崗位,開創新生活

  一個個珍貴的援助崗位,一幅幅再就業後的美好生活圖景,正為越來越多的災區失地失業群眾點燃生活的希望。

  李軍和張翠紅夫妻都是四川綿竹市漢旺鎮人,地震前做小生意。震後,房子和經營場地被夷為平地。夫妻倆正發愁,聽説江蘇組織了一批愛心企業到綿竹市開招聘會,就一起趕到招聘會現場。“一看,企業開出的月薪都在千元以上,包食宿還提供免費培訓,而且招聘活動是政府統一組織的,還發給補貼。這不比自己出去亂闖找的工作更可靠嗎?”李軍夫婦與南京龍威服飾有限公司達成協定,安頓好老人,收拾了簡單的行李加入到了首批赴寧就業的隊伍。該公司總經理陳平介紹,本打算讓首批4名新員工住一間宿舍,後來得知李軍和張翠紅是兩口子,趕緊為他倆準備了一間夫妻房。儘管第一次來南京,他們已經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感覺。張翠紅説:“南京就是我們的新家。如果將來生活穩定了,我們還打算把老人也接過來。”

  地震後,許多過去依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選擇了自立、自謀職業。來自汶川災區的廣百集團新員工高倩告訴半月談記者:“當我來到廣州走進歡迎我們的會場,領導一個個跟我握手問好,還有一束很美的鮮花向我伸來,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了。”

  “高倩是招聘會上最後一個報名的,當時已經是中午1點鐘,工作人員準備開會總結收拾東西了。”廣百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監張嘉玲回憶説。21歲的高倩家在汶川映秀鎮,本來是在都江堰上學的大一學生。高倩趕到現場,工作人員簡單了解情況後馬上請她吃了個盒飯,讓她別著急,休息一下再面試。高倩説:“我很渴望有這份工作,工作人員的熱情關心一下就讓我放下心來。”面對記者,她眼裏依然含著淚:“家裏想讓我繼續讀書,集團招聘老師也説可以給我留著崗位等我畢業,但我仍決定不再上學,我要減輕家裏負擔,我要盡我的力重建家園。”

  同是21歲的茍中林來自都江堰農村,他和高倩一起獲得了廣百集團的援助崗位。與高倩不同,他3年前高中畢業後四處打工,對援助崗位的待遇與過去打工生涯的對比感受強烈:“這是我3年來,第一次簽合同,第一次有份固定的工作,心裏特別踏實,我像是來到了另一個家。”

  政府、企業、社會配合度尚待優化

  半月談記者採訪中發現,多數外出務工的災區群眾行李中,都帶上了冬衣。他們心裏盤算著,這一次出來,是要掙到蓋房子的錢的。家裏仍然住著活動板房和帳篷的親人,是心裏最痛的牽掛。

  對於籍貫四川的勞動者們,遠行務工並不新鮮,外出打工的種種艱辛也並不陌生。但在對口就業援助全面開展後,許多群眾感受到了“無微不至”的就業關懷,在震災中摧毀的生活希望漸漸萌生。

  6月29日,松潘首批15名務工人員被安置到安徽蕪湖鑫科材料有限公司就業。公司不僅為他們安排了條件最好的住所,購置了全新的被褥、涼蓆、臉盆等日常生活用品,還在廠門口的回民飯店定點為回族人員訂餐。

  “最近一名災區來的44歲回族求職者給我們打電話,就點名要到鑫科。這種求職者之間的口耳相傳,比宣傳更能吸引求職者前來。”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陳曉玲説。

  由於各地就業援助工作進度不一、社會環境不盡如人意,也有部分災區群眾在踏上異地就業之旅後,在收穫著社會關注的同時備嘗“就業難”的苦辛。

  7月12日下午1時許,合唱著《感恩的心》,四川川妹子家政公司在地震重災區招募的第二批46名“災區川妹子”,作為接受北京市就業援助的首批進京人員抵達北京西客站,受到了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關領導和10多家媒體的熱烈歡迎。當天下午6點多,這些川妹子在晚餐後回到公司在北苑家園租用的職工宿舍休息時,竟然被堵在了電梯口,個別業主以生活受到干擾、擔心“傳染病”為由,不讓災區姐妹上樓、進房間,冷漠、排斥的語言令許多姐妹備受屈辱,當場痛哭,不少人當即表示要回四川。長達6個小時後,這場“傳染病風波”才在派出所民警的調解下暫時平息。次日,有關業主又拿著裝滿消毒水的噴壺,守在樓梯口,一見川妹子上樓就往她們身上噴灑。迫不得已,川妹子公司只好放棄花4000多元租賃的高檔公寓,將姐妹們安排在教室裏打地鋪。驚嚇、悶熱,加上休息不好,有的姐妹生病了。由於在情感上難以接受有關市民的冷漠排外,曾在合唱《感恩的心》時在《新京報》頭版大幅新聞照片上亮相的兩個姐妹已經返川。

  “與川妹子在京就業穩定性差、就業安置難度大等相比,發生這件事最讓我感到寒心”,地震後自發組織了“512就業援助行動”的川妹子家政有限公司負責人宋瑞説,“不過我覺得這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不能代表多數有愛心的北京人。公司每帶一名川妹子到北京都要負擔2000元左右的成本。我經常在災區來回跑,重建家園從零開始太難了,為了幫助她們,我傾家蕩産也在所不惜。”他提出,實施就業援助工作需要優化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等諸多社會層面的配合,讓這項愛心善舉能真正點亮災區群眾的災後人生。(半月談記者 熊潤頻 淩軍輝 楊霞 小丹)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