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高效、務實--汶川地震賑災重建工作綜述

時間:2008-07-30 12:2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7月29日電 題:有序、高效、務實--汶川地震賑災重建工作綜述

  汶川地震發生後,億萬中華兒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用自己的熱血和汗水,千方百計搶救每一個受傷受困的生命、千方百計解決每一位受災居民的吃飯、飲水、臨時住宿問題,譜寫了一篇篇感天動地的史詩。

  為安排好千百萬受災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震後10天,正值應急搶險最緊張的情況下,國務院成立重建規劃工作組,災後重建規劃工作隨之緊鑼密鼓地展開。

  努力保證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據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汶川地震導致大量房屋倒塌損壞,災區累計緊急轉移安置1510萬多名群眾。

  解決好這些群眾的吃住等基本生活問題成為抗震救災工作前期和今後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地震發生後,民政部及時從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向災區調運大批救災帳篷和棉衣、棉被;啟動緊急採購程式,面向社會採購災區急需的帳篷、衣被等生活物品;組織募捐採購速食麵、餅乾、飲用水等受災群眾急需食品;協商有關部門全力保證交通運輸,協商總參作戰部向四川災區運送、空投救災物資,以最快的速度保障了災區群眾生活物資急需。

  汶川地震發生後,民政部及時安排救災資金、實施臨時生活救助、組織社會捐贈、開展農戶倒房重建。

  民政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對地震災區困難群眾實施臨時生活救助的決定,及時下撥中央臨時生活救助專項資金59.42億元,下達中央儲備糧計劃58.25萬噸,有力保障了災區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截至7月24日,共安排使用汶川地震中央救災資金383.32億元,共向災區調運帳篷157.97萬頂,彩條布3910.76萬平方米,篷布646.6萬平方米,棉衣被1896萬件(床)及大量食品和飲用水等生活物資。

  目前,地震災區已經基本實現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處。

  震後不久,國務院即決定3個月對災區困難群眾每人每天補助10元錢和1斤口糧,“三孤”人員每人每月補助600元。目前已救助災區困難群眾907.6萬人,其中“三無”人員881.5萬人、“三孤”人員26.1萬人。

  截至7月24日,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585.93億元,實際到賬583.05億元,已向災區撥付使用221.99億元。

  為幫助災區群眾迅速重建家園,國務院決定對汶川地震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無家可歸的農戶重建住房,原則上每戶平均補助1萬元,對其他損房農戶給予適當補助。為此,中央財政安排400億元,專項用於補助地震房屋倒損農戶重建住房,已預撥300億元。

  活動板房援建任務有望提前完成

  6月4日,一名建築工人正在安裝活動板房。由重慶市援建的汶川縣漩口鎮聖音寺村首批活動板房即將投入使用。據了解,該活動板房安置區將優先安排孤老或婦女兒童居住。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7月28日,地震災區過渡安置房(活動板房)已安裝58.55萬套,其中第一期25萬套任務于6月20日提前完成,比國務院要求的進度提前了10天。過渡安置區的臨時醫院、學校和商業網點也在逐步建立。在雨季來臨之際,為災區群眾提供了舒適、避風、遮雨、衛生的生活之所,特別是保證了地震災區高考的順利進行和中小學校復課的用房急需。

  據初步統計,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陜西等地城鎮房屋倒塌約4900萬平方米,嚴重損壞約9600萬平方米,一般損壞約1億4千萬平方米,部分城鎮幾乎夷為平地;城鎮供水管網受損超過14000公里,影響用水人口約800萬;城鎮供氣、道橋、環衛、園林等設施損失嚴重。

  地震發生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迅速啟動《建設系統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I級響應,並成立了部抗震救災工作指揮部,迅速組織協調各級主管部門、各行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積極展開抗震救災工作:

  --組織建築企業參加搶險救災。迅速調運搶險機具設備。除配備機具操作維修和安全防護人員外,還抽調了熟悉建築物拆除、爆破、建築安全等專業搶險人員,提高了恢復重建的效能。

  --迅速組織調運應急供水等設備和物資。截至目前,累計運抵災區大中型移動凈水設備105台,小型凈水設備6000多臺(套),手搖水泵30台,柴油發電機10台,二氧化氯消毒設備7套,飲水消毒片140萬片,水袋12萬個,攜帶式水質檢測器一批,以及大批瓶裝飲用水,對保障災區應急供水發揮了重要作用。

  --迅速開展供水管網檢漏搶修。目前,四川省累計受損的156個城市和縣城水廠,已修復153個;累計受損的8070公里供水管道,已修復7900余公里。除北川縣城外,災區設市城市和縣城城區已經基本恢復供水。水質方面,除北川縣停産外,其他25個重災城市和縣城的出廠水和管網水水質均達標。

  --支援災區受損房屋應急評估工作。房屋應急評估工作對防止房屋再次倒塌傷人,預防次生災害,減輕災區安置壓力,以及下一步受損房屋的加固改造和災區重建起到重要作用。

  ——全力推進過渡安置房(活動板房)建設。根據國務院總體部署,組織全國23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對口支援四川、甘肅、陜西災區的過渡安置房(活動板房)建設,落實援建任務和進度。調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迅速展開板房生産、運輸、選址、安裝等各項工作。在建設高峰期,各援建省市共組織投入現場施工人員超過80000人,大型機具2300余臺。

  ——加強災後農房重建技術指導、加強對地震災區建築垃圾再生利用的技術指導,一系列措施的出臺有力地推動了災後重建工作。

  震後10天啟動災後重建規劃編制工作

  “512”地震發生10天后,在當時應急搶險還處於最緊張的情況下,國務院就作出災後重建的工作部署,決定成立災後重建規劃組,明確提出兩項任務:用三個月時間完成災後重建總體規劃的編制,同時編制一系列災後重建專項規劃;二是研究制訂支援保障災後重建工作的政策措施。目前,各項規劃與政策措施的制訂與落實工作正穩步推進。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災後恢復重建及相關規劃的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學重建;優先恢復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和公共服務設施,儘快恢復生産條件,合理調整城鎮鄉村、基礎設施和生産力的佈局,逐步恢復生態環境。

  重建規劃組成立後,各項政策措施相繼出臺:

  6月6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工作方案》。

  6月8日,頒布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明確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工作主要包括調查評估、規劃編制和政策措施三個方面。

  7月3日,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做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這是指導整個災後重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其中對災後重建規劃工作及其內容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據發展改革委介紹,災害範圍評估結果已于7月12日經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四川、甘肅、陜西三省共51個重災縣(市、區)被納入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範圍。

  災害損失評估報告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報告經7月14日災後重建規劃組第三次全體會議初審。民政部和中科院正在牽頭分別進行復核和調整。

  目前,總體規劃初稿已形成,經進一步廣泛徵求意見後將報國務院審定。專項規劃爭取在8月中旬完成編制工作。

  同時,民政部也已編制完成《四川甘肅陜西三省地震災區農房倒損恢復重建規劃》,計劃用1-2年時間,基本完成四川、甘肅、陜西三省農房恢復重建。

  在政策措施方面,6月11日,國務院發佈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確定由19個省市分別對口支援四川省、甘肅省、陜西省嚴重受災地區。6月29日,《國務院關於支援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正式發佈,出臺了財政、稅費、金融、土地、就業等九個方面的政策措施。

  為支援災後重建,國家決定通過政府投入、銀行貸款、對口支援、社會捐助、市場運作等多種方式籌集恢復重建資金。中央財政建立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基金,專項用於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災區各級地方財政也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恢復重建的投入力度,相應建立省級災後恢復重建基金。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