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空軍六總隊幫助災區重建二三事

時間:2008-07-24 11: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7月23日電題:“不拿一針一線,做好一點一滴”——記空軍六總隊幫助災區重建二三事

  空軍六總隊在災區重建過程中,從點滴做起,因地制宜,有求必應,既是群眾的當家人,又當百姓的好助手,極大地支援了災區的重建工作。六總隊政委劉東豪説:“人民軍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但為人民做事要一點一滴做好!”

  今年6月3日,空軍六總隊接到赴四川災區開展災後重建的命令後,迅即調整精良裝備,集結技術專家型官兵,分別從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的6個分散點,以最快速度趕赴彭州市重災區。

  “到得越早,對災民情緒穩定和恢復生産幫助越大。”經過75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後,6月6日晚,80名官兵帶著價值2000多萬元的救災裝備到達彭州龍門山鎮。6月7日淩晨,官兵們不顧疲勞,冒著余震、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危險,經過4個多小時的奮戰,在白水河上建成了一條長40米寬8米的簡易路橋,進入任務區三溝村展開清理廢墟、平整場地和修復道路工作。

  在清理廢墟過程中,官兵們發現多處廢墟邊有房主守候。一打聽,原來他們是要撿回舊鋼筋去賣錢,以補貼家用。六總隊總隊長吳和盛立即向參加清理的官兵下令:“我們眼前不是廢墟,而是老百姓重建和生活的資金。要想辦法拆出每一根鋼筋來。”接到命令後,官兵們除了拆危房、清廢墟外,還對水泥塊進行破碎,讓裏面的鋼筋脫落出來。每噸舊鋼筋能賣3000元,最多的一戶賣了1萬多元。這些賣舊鋼筋的錢解了災區群眾燃眉之急,也成為他們災後自救的“第一桶金”。

  村民代山燕在震前有一個年收入近20萬元的“農家樂”,地震過後,30間房全部成為廢墟,使她一度失去了重建家園的信心。六總隊得知她的情況後,馬上向她宣傳國家的重建政策,組織人從廢墟中幫助她清理出木材、鋼筋和衣櫃、衣物。

  見識了機械化部隊的威力和效率,群眾紛紛排著長隊涌入六總隊駐地營區求助。六總隊只好在墻上張貼出工作計劃表來逐一安排。

  地震過後,受災群眾生活條件艱苦,用水、用電、就醫不便,文化生活單調。六總隊專門在營區邊上開闢場地搭建了一個便民服務站,開設了便民電視收看點、便民手機充電點、便民報刊閱讀點、便民潔凈水供應點、便民醫療防疫點,方便群眾看電視、讀報紙,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災後重建政策;提供潔凈水、搞好醫療防疫,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一站五點”受到駐地受災群眾的歡迎。

  為了了解災後群眾生活的實際情況,六總隊還專門抽調人手走村入戶,幫助重建基層政權和恢復地方機構,理順上下關係。

  通過走村入戶,和幹部群眾聊天,六總隊的同志了解到不少老百姓在重建中不太願意再蓋鋼筋水泥的房子。總隊長吳和盛與三溝村黨支部書記胡興倫一合計,決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蓋木房子和竹房子,既抗震又符合山區特點,既滿足了群眾重建家園的要求,又為將來開展“農家樂”旅遊打下基礎。於是,軍民共商的災後新農村建設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六總隊在調查中發現,龍門山鎮幾十位孤寡老人失去了家園,鎮中心幼兒園在地震中也全部倒塌。儘管上級沒有下達命令,六總隊還是主動請纓為災區援建幼兒園和敬老院。

  為讓適齡兒童儘快入園入托、讓孤寡老人老有所養,六總隊官兵自發捐款4.9萬多元,並募集了80多萬元資金,克服烈日、暴雨等不良天氣的影響,冒著山體滑坡和余震的危險,晝夜奮戰,一個星期內完成了幼兒園和敬老院的修建。總工程師黃慶國天天堅守在工地,還時常拿起鏟子親自動手,幹起了“技術含量不高”的苦活累活。他説:“我們要把最安全、最放心、最舒適的房子交給老人和孩子。”

  進駐災區一個多月來,空軍六總隊累計清理廢墟45200立方米,拆除危房40200平方米,平整場地66900平方米,破碎混凝土清出鋼筋162噸。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